59年前,我亲历的高考

07.06.2014  16:41

考四门课,没有外语,不报志愿,多校录取

59年前,我亲历的高考

  高考,既是一次终生难忘的拼搏,也是人生所面临的一次重大抉择。人生是漫长的,而关键之处,只有几步。高考无疑就是关键一步。

  现今,人们所熟悉的高考模式,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恢复起来的。这些年,人们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的高考,给予了足够多的重视,然而却渐渐地忽略了新中国成立不久的高考。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于1952年开始。当时,新中国在旧中国各个大学分散考试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统一的招生考试模式。1965年高考制度被废除,1977年恢复。高考,在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足。如今,对高考的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张忠山,祖籍黑龙江克山县,长期致力于金融研究。1955年,他考入了东北财经学院。正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此时,一方面国家建设加速发展,一方面社会需要大批有文化、学有所长的建设者。

  他是怎样参加高考的呢?在大学他是如何度过四年时光的,今天就让我们聆听张忠山讲述的他的高考记忆。

   考四门课,没有外语,背熟大纲,问题就不大了

  我是1954年冬天,才知道考大学的消息的。此时,新招的学生早都上课了。只能参加第二年的高考了。当时,我是东北军区文化部七四二部文化速成学校的数学教员,为副排级干部。部队干部考试,必须单位同意。我就去找领导,起初部队不同意。后来,直接管我们学校的莫文骅少将说,不能打击年轻人的热情,学校这才同意我报名参加高考。

  这时1955年的春节都过了。时间紧迫,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科目。我想,不能和应届高中生比,只有报文科才能发挥我们的优势。

  确定了科目,就抓紧时间复习。那时,考四门课,语文、数学、政治、史地。复习也没有找老师,买来了复习提纲,背会就成了。死记硬背,各干各的,不会的大家相互切磋。我没有上过正规高中,有一定的难度。这就有个问题,没有上过高中,怎么教数学呢?

  这还有一段故事。日本占了东北后,我们都不上日本人的国高,或读私塾,或从其他渠道学习。我白天放猪,晚上就到村上的油坊里,去跟着磨坊主舒海林的外甥王杰学习数学。王杰是山东的地下党。磨道里落了一层粉面,找根树枝,他就在上面教我数学。这样,我学会了初中数学。这才在速成中学讲数学。

  我分析我的优劣,语文的字词义、写作问题不大,数学我还有信心,政治我们经常学习,比中学考生占优势。历史也还行,地理就有点难度,主要是外国地理不好弄。咋办,弄几张大地图看着背。1954年高考中,地理有道题,把一封信由北京送往莫斯科,从水路怎么走?这是道难题,考住不少人。对这类怪题,我们也有针对性地做了复习。

  实际上,正式复习已经是三月份了,只有四个月的时间。好在,单位给我们放假了,能够全身心地复习。时间匆匆而过,转眼就是七月,我参加高考的考场设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院内。

  当时,考试很平静,不像现在兴师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