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税二十年

22.07.2015  11:52

  光阴似箭。一眨眼的功夫,国地税分设已经20年了,作为从事税务工作30多年的一名老兵,我有义务将一部地税创业、奋斗、发展史呈现给后来者,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激励、教育新一代的地税干部,寄希望于他们珍惜今天,热爱生活、扎根地税,更好地为地税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94年,在全国国地税分设的大潮中,古浪县地方税务局正式挂牌成立。当时的地税局就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显得非常弱小,弱小的让人可以忽视,人员由从原税务局分流的24人和从财政局分流的2人组成。办公用房是从原税务局办公楼中分配的一层,约200平方米,全县地税共分得固定资产40.45万元,办公经费是国税局划拨的5万元。当年担负着地方大口径财政收入208.3万元(其中50%以上由国税局代征)。因征收的收入任务少,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非常小,到县上和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经费常常碰壁。

  由于地税收入对地方经济社会贡献低,单位“穷”,地税干部在社会上地位不高,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分流到地税的干部基本上是无“背景”、无发展前途的人,当得知我是写申请要求到地税局工作时,许多同事、同学、朋友都不理解,说我傻,纷纷劝解我留在国税。因为大家都知道,国税的工资待遇比较高、有现成的办公生活环境,而地税可以说一穷二白,前途未卜。但我毅然无悔的选择了做这样一个“傻子”。当时我有一个由于难于启齿,从不敢向系统外的同学、朋友说的“秘密”,那就是工资。因为办公经费短缺,全县地税干部下乡没有一分钱的补助,住宿都找熟悉的老乡家借宿,节假日更谈不上发福利,奖金更是奢望,与国税局职工的待遇是天壤之别。当时我们最好的办公设备是一台从国税局分来的286型计算机,地区局配发的一台传真机,公务用车是一辆即将报废的丰田六座客货车,部分同志甚至没有办公桌,办公条件用简陋形容一点也不过份。那时社会上戏称国税干部是“国军”,地税干部是“地方军”, 可见社会上的人对我们的小觑。当时古浪县的土门、黄羊川、大靖三个税务所,只有一名地税干部,借住在原税务所的宿舍里,催收税款都是一个人,每天骑着一个破旧的自行车,提包里装着税票和发票,在纳税户中奔波,显得形单影只。由于财产划分不清,常常为吃饭、住宿发生矛盾,个别地方甚至还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尽管如此,当时我们地税的26名兄弟姐妹,团结的像一家人一样,干任何工作都是齐心协力,逢上街搞宣传活动,县局一把手亲自爬上电杆挂横幅、走方队。尽管条件非常艰苦,但全局上下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我们心中憋着一股劲,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不能让同行看不起,我要在地税这个崭新的舞台上干出一番作为、体现出人生的价值。省、市领导来我局视察调研工作时看到我们在那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感到非常感动,非常欣慰。

  星转斗移,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地税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代代地税人的无私奉献中,已经从一名初生的“婴儿”,成长为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我也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头发斑白的中年人,在这期间,随着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的颁布,税收法制不断完善,我们的执法方法和方式也从最初的简单、粗放逐渐发展到现在依法行政,对纳税人管理方式也从最初的管理模式演变为现在的服务模式,一批批有志的热血青年投身到我们地税事业中来,许多职工子女子承父业接过了前辈的旗帜继续为地税事业献身。县局历任班子带领着全县地税干部以坚韧的精神,跑项目、争资金,工作场所和办公设施有了极大地改善,看着宽敞明亮的办公场所和即时更新的办公设施展现在自己面前,身为地税人,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二十年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在地税拼搏的二十年却是我人生的“黄金期”,尽管在奋斗的过程中自己也有过迷茫、挫折,但回想起地税事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中也浸透着自己辛勤的汗水,有自己无私奉献出的爱,内心非常欣慰。回首二十年,全县地税系统人员已从组建之初的26人增加到50多人,办公用房从200平方米增加到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40.45万元增加到643.5万元。地税综合收入5年一个大台阶,跳跃式的增长,已从最初的200多万元,增长到现在的25381万元(2013年实际征收数),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已远远高于国税(2013年实际征收数6524万元)。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折射出我们古浪社会经济强劲发展的势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现在的地税干部无论是到社会上还是到纳税户当中,都能挺着腰杆自豪的说:我们是地税人。

  回首往事,我们无怨无悔,展望未来,我们无比的憧憬向往,正如一首流行歌所唱的那样: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天、那时的地、那时祖国一定更美,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的成就会更令人欣慰。

古浪县地税局 薛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