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去世 风投之父的三次人生转折
12日凌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0岁。
成思危被媒体称为“创业板之父”,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工系统工程、软科学及管理科学,近年来致力于探索及阐明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并积极研究和推动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由于他为中国新兴的风险投资业做出奠基性贡献,业内人士亲切地称他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成思危生平
1951年至1952年
在广州南方大学工人学院学习政治理论,后任广东省总工会组织部科员、广州珠江区“五反”指挥部民船业分队长
1952年至1956年
先在华南工学院无机专业,后并入华东化工学院无机物专业学习
1981年至1984年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93年至1994年
任化工部副总工程师兼科研总院总工程师
1994年至1997年
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民建中央主席(自1996年12月起)
1997年至1998年
任民建中央主席
1998年
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
2003年3月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曾任
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增选为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生活经历
人生转折:三次选择皆为报国
成思危是成家五个孩子中的独子,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
1948年底,成思危随父亲举家搬迁到香港,就读于左派学校,受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回到广州。
经历过一段学习后,正当成思危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戴着“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帽子的成思危,被下放当了锅炉工,后因周恩来总理评价他父亲的一句话,才最终摘掉了“帽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成思危做了他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去美国读书,当时已在化工界小有名气的他,却改行学了工商管理。
毕业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将风险投资的理念带回国内,成为后来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4年,临近退休之年的成思危本打算安度晚年,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他,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于是,成思危欣然接受了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的邀请,加入了民建,并在1996年民建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民建中央主席。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让成思危从一名学者走向了政坛。
“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1998年,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成思危代表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这就是后来被认为引发了一场高科技产业新高潮的“一号提案”。此后,国内掀起了风险投资的热潮。
2003年,在成思危的积极倡导下,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正式成立,从而建立起国内风险投资领域政策制定者与实务界沟通的重要桥梁。2004年6月,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开盘,迈出了“三步走”战略中的一步。成思危强调,中国风险投资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培养自己的风险投资家,从培养项目经理入手。由此,风险投资在中国才真正开始引起政府和国人的关注和重视,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河南情缘
近年曾多次来河南
2014年5月,成思危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了关于河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见解。“河南要想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是以交通枢纽的优势,打造现代物流的集散地。”成思危给出明确定位。他认为,“我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已经形成,河南又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铁路交通十分便利。”河南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优势,乘势而为。
2013年3月,成思危到郑州参加一个论坛,并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作主题报告。
2013年3月22日下午,成思危一行莅临洛阳博物馆参观访问。成思危仔细参观了“河洛文明展”以及刚开展的“国王与诸侯——中国河南青铜文明展”等专题陈列,不时提出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相关问题。
2011年11月29日,成思危来到郑州大学作报告,和郑大学子面对面交流。
观点
成思危认为,股市要改革,必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把“坏孩子”赶出去。虽然对新一轮的IPO改革还是会担心回到原来的老路子上,但他仍对中国股市持乐观态度,“因为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摆在这里”。
如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成思危说,要严格地挤掉GDP的水分,这意味着要保持投资适度的增长,要把投资里面的豆腐渣工程、建成之日就关门的项目、过于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三种水分挤掉,宁要7%,也绝不要掺水的9%。
审批制限制了市场的效率,也滋生了大量的腐败,因此一定要大力地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审批改为核准或者备案。(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