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暴涨”成为常态 ——今年甘肃国庆假日旅游扫描

10.10.2016  16:07

    原标题:当“暴涨”成为常态 ——今年我省国庆假日旅游扫描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旅游无疑是最热门的话题,甘肃也不例外。

    从天水麦积山到张掖丹霞,从平凉崆峒山到临夏黄河三峡……有美景的地方,就有四方来客。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等更是在央视大型直播节目《江山多娇》中精彩亮相,勾起了中外游客对甘肃的无限向往。

    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日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1137.5万人次,在去年928.6万人次的基础上增长了2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63亿元,在去年55.7亿元的基础上增长了26.8%。在假日旅游“暴涨”的背后,呈现出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

    文博会效应持续放大

    首届敦煌文博会产生的后续效应正不断放大,并已成为甘肃旅游新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

    首届敦煌文博会的举办,带动了敦煌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市容环境,敦煌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通过这一国际化平台,敦煌及甘肃文化旅游形象得以全面展示,也为敦煌旅游及甘肃旅游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今年“十一”,看文博会文化年展成了到敦煌旅游的又一必选项。据统计,9月23日文化年展面向公众开放后,每天吸引近万名游客参观。到10月6日,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共计接待游客11.5万人次。受文博会带动,“十一”期间,敦煌市累计接待游客17.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亿余元,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上涨。

    从全省来看,游客除集中在兰州、天水、张掖等重点旅游城市外,其他城市游客也增长迅速,各地增长率都在20%以上;除热门景区天天“爆棚”外,非重点景区游客也大幅增加。可以说,在文博会效应的积极影响下,“十一”旅游市场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

    旅游消费显著增加

    综观国庆旅游市场,还有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全省旅游消费增长26.8%,比游客人数增长率高出4.3个百分点,人均消费平均增加11元。

    旅游消费低是甘肃旅游业长期以来的一个短板,究其原因,旅游产品单一、旅游项目少、旅游商品同质化等都抑制了游客的消费热情。

    针对这一短板,近两年我省在不断丰富丝路精品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又陆续开发出祖脉旅游圈等系列旅游产品和线路。今年“十一”期间,中医养生游等旅游产品就受到了游客的追捧,成为旅游新热点,带动了天水、平凉等地旅游消费。

    假日期间,《又见敦煌》《敦煌盛典》《忆画崆峒》等实景演出轮番登台,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了旅游消费;各地推出赏花游、采摘游、亲子游等旅游“大菜单”,丰富了休闲游、乡村游消费项目;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酒泉胡杨旅游节等节会的举办带动了自助游、自驾游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敦煌文博会的效应,敦煌壁画冰箱贴、抱枕和彩陶娃娃等取材于本土文化元素的原创系列旅游商品一经亮相,就受到了游客的青睐,为商家赢得了可观的销售额。

  “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我们逐步改变了过去仅靠门票和交通的单一旅游收入模式,全产业链旅游消费明显增加,旅游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省旅发委副主任何效祖告诉记者。

  游客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众多旅游数据中,记者注意到,在游客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全省受理游客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5%,游客满意度明显提升。“十一”期间,各地共接到旅游投诉35件,除1件不予受理外,其余均得到及时处理。

  何效祖分析,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我省旅游大景区建设、畅通工程实施和智慧旅游建设。近年来,通过旅游大景区建设,全省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停车难、如厕难等问题逐步解决,接待能力大幅提升。通过旅游交通畅通工程的实施,旅游交通环境持续向好,进入景区更加便捷。

  “特别是通过智慧旅游建设,景区实现了智慧管理,游客得以智慧出行,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区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何效祖说,以山丹焉支山景区为例,今年“十一”期间首次启用的景区门禁管理系统就派上了大用场。10月2日,在景区闭园时,通过门禁系统发现仍有3名游客滞留景区,管理人员及时寻找到游客并引导其走出景区,保障了游客安全。

  “国庆旅游市场持续增长已经是一个常态化现象。可以预见未来仍将不断快速增长。”何效祖说,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做好景区扩容工作,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安全管理,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假日旅游需求,促进假日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记者秦娜)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