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镍都”变身美丽花城
相关阅读:
沿着丝绸之路,经过甘肃省东中部地区,翻过乌鞘岭,就到了千里“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中部,有一座城市有些特殊,它名为金昌。
金昌很年轻,1981年才设立;金昌市辖区也不多,只有一县一区;更重要的是,金昌的设立与金川公司密切相关,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故有祖国“镍都”的美誉。
这个因矿藏资源而设的西部城市,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困难。但金昌通过不断探索,正在寻找出一条非典型的转型发展路径,从昔日单纯依赖资源到现在做起“花样文章”。这个西部工业城市希望在未来,成为花海飘香的生态绿城和旅游新城。
发现一块石 建起一座城
在金昌市,许多市民都讲到,这座城市的建立,和1958年发现的一块石头密切相关。那是一块含镍的孔雀石。
镍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金属,在不锈钢、合金钢、特种钢、镍基合金、电镀和非合金领域不可或缺,被称为“工业的维生素”。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还不能生产镍。在金川镍矿被发现之前,中国一直被国际社会视为“贫镍国”,一些国家乘机对我国实行“镍”封锁,以此制约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寻找镍矿就成为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
1958年6月,地质勘探工作者在甘肃省永昌县宁远堡白家嘴子地区地质普查中,发现一块含铜孔雀石并向县政府报矿。10月7日,甘肃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队长汤中立、工程师陈鑫仔细研究了矿石标本,并再三叮嘱化验员“一定要增加镍的分析”。而化验结果确认,该矿石镍的含量0.90%,铜的含量16.05%。
当年12月,祁连山地质队按铜镍矿床的评价方法,布置了白家嘴子铜镍矿(后更名为“金川镍矿”)第一批勘探工程。地质勘探表明,金川镍矿为特大型超基性岩型硫化铜镍矿,镍和铂族元素储量分别占国内已探明储量的70%和80%以上。其中镍储量居世界第3位,铜储量居国内第6位、钴储量居国内第2位,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之冠。此外,矿石中还伴生有金、银、硒等数十种元素。金川镍矿矿床之大,矿体之集中,可供利用金属之多,经济价值之高,在国内外都十分罕见。
金川镍矿的发现,使中国甩掉了“贫镍国”的帽子,不但使我国镍资源储量跃居世界前列,而且大大提高了我国镍产量,为我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后,金川镍矿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当时我国的重点工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开始在无水、无电、无路的戈壁滩上扎下帐篷。
1960年,金川镍矿基础设施工程全面铺开。当年8月30日,冶金部决定,成立甘肃有色金属公司,直属冶金部领导,后改名为“金川公司”,直至今日。
20世纪60年代初,是我国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面对国家迫切需要镍的形势,金川镍矿开发建设仍艰难前行。1961年,在全国压缩基建投资的情况下,金川工程在当年原计划投资3000万元基础上,又增投1026万元。
镍矿开发落脚在戈壁荒滩上,参加会战的职工面临繁重的基建施工任务和严重饥饿的双重困难。商品物资特别是粮食的极端匮乏,一万多名建设者甚至以骆驼草、榆树叶充饥,患浮肿病者占到职工总数的90%以上,甚至有人为此献出了生命。最困难的时候,中共中央西北局动员陕甘宁等省力量,筹集100吨白面运往金川,并严令沿途所经之地:只有护送任务,决不允许截留一斤一两!
金昌籍作家陈玉福创作的长篇小说《西部人》正被搬上银幕,这部小说就取材于金川镍矿的发现和建设,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创业情形。
1961年,年产3000吨含镍量的高冰镍临时冶炼系统建成投产;龙首矿氧化矿露天采场,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于1962年初部分建成投产。1962年,金川公司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922万元,基本建成年产电解镍5000吨的采矿、选矿和冶炼系统。
正是通过金川一期工程,初步奠定了中国镍钴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基础,改变了我国镍、钴及铂族贵金属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为国家合金钢、特种钢以及机械、轻工、化工、国防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8年以后,金川公司进入科技助推、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金川资源综合利用联合科技攻关深入持久进行直到今日,解决了一系列生产建设的难题: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管道自流输送工艺、机械化下向分层水平进路胶结充填采矿工艺,成为国内矿山开发行业的标杆;从国外引进的镍闪速熔炼系统,经过技术消化与工艺改进,多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金川自产矿石中16种有价元素陆续得到提取和回收。镍的冶炼回收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稳步提升,金川公司发展步入快车道。
1981年2月,为了适应金川镍基地不断发展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金昌市,为甘肃省辖市,市人民政府驻金川,永昌县由武威地区划入金昌市。
镍价下跌遭遇危机 花草种植美丽转身
因矿而设的金昌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拥有中国首位、世界第三的镍铜钴矿床,有中国“镍都”之称。和其他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金昌的矿藏越挖越少,加上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行业处于周期性低谷,主营产品镍的价格“断崖式”下跌。这个城市发展面临巨大危机。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说,“金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金昌建市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在金昌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当中,第二产业比重达到70%至80%,占有绝对优势。但第三产业则明显薄弱,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已成为严重制约金昌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2013年开始,金昌市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在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看来,这既是外部经济大环境所迫,也是金昌自身发展长期矛盾的集中显现。金昌如何走出“矿竭城衰”的困境?答案只有一个:“摆脱对资源的单纯依赖,实现转型发展”。
金昌市先从关停一批“僵尸生产线”开始。对于传统的有色金属产业,金昌既加大资源的循环开发和利用,又加紧研发高端新产品。循环经济的发展让金昌的环境大大改善,金昌不再是全国排名靠前的空气污染城市,取而代之的是“蓝天碧水”。
除了改造提升老产业,还需要挖掘新产业。金昌处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丝绸之路”沿线旅游更加火热,相邻的武威和张掖等城市旅游业发展都很迅速,金昌也不想错失这样的机会。
最终,金昌把突破口放在“花草”上面。金昌地处戈壁边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空气干燥,而这恰恰是种植薰衣草的“天然优势”。除了在城区种植薰衣草、马鞭草等紫色花卉,金昌市还在乡村主干道沿线种植琉璃苣、万寿菊、油菜花等观花经济作物。
在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农民刘怀忠联合其他人一起流转了1100亩土地种植万寿菊,他说这些花“既好看又赚钱”。万寿菊被送往企业加工提取色素等产品,每亩算下来的纯收入远远高于种植传统的玉米等作物。
从4月份金昌花季启幕,梨花、杏花、槐花、沙枣花、芍药、虞美人、薰衣草、油菜花、琉璃苣、向日葵的花期接踵而至,形成了西部罕见的田园花海。以花为“媒”,金昌市还大力发展花卉观赏、婚庆度假、休闲养生、现代农业等旅游产业,并连续举办了两届香草美食文化旅游节。
满城花开,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当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间,金昌的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实现了翻番,在小长假期间甚至还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
深植丝路旅游资源 打造西部美丽花城
尽管金昌是一个工业城市,但其同样也具有深厚的历史。特别是其所辖的永昌县,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要塞。
永昌古称骊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有文物古迹16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尤以圣容寺唐塔、明代钟鼓楼、金川寺塔、北山岩画最为壮观。
御山圣容寺位于永昌县城北10公里处的御山峡西段,始建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建成后命名“瑞像寺”;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张掖时,“躬往礼,敬厚施,御笔改额‘感通寺’”;中唐、吐蕃统治河西时,改名御山圣容寺至今。在古丝绸之路上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是河西地区著名的汉传佛教寺院之一。御山圣容寺遗址背靠古长城,南北两山逶迤蜿蜒,山形奇特,被誉为白象托塔。而县城以南10公里处的骊靬遗址更是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的热点。
现在,永昌县正在着力打造“永昌骊靬——和平之城”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蓬勃发展,骊靬古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
而在金昌城区,现在已经是“满城花开”。紫金苑、龙首湖、金水湖、龙泉景观带、玫瑰谷、植物园、十里花海车窗景观带等一批“花样”景区已经建成。薰衣草之约集体婚礼已经成为一个有名的旅游品牌。
2016年6月至9月,金昌市连续举办了四场大型集体婚礼,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对新人将这一人生中重要的仪式选择在这个戈壁城市举办,看重的就是这里“满城花开”能见证自己的浪漫爱情。一对来自陕西西安的新人说,沙漠戈壁旁的花海,让他们拍摄到了最为壮观和独特的婚纱照。
目前,金昌市正在按照景城一体化的理念打造城市主体,各种花草正改变这个工业城市曾经灰暗的色调,整个城市的容颜愈发美丽。
吴明明说,金昌把培育壮大花卉产业作为发展文化旅游的重中之重,围绕赏花、吃花、闻花、展花,做足“花产业”文章,力争将花卉产业打造成为继有色冶金之后金昌市未来重要的接续产业和支柱产业。
吴明明希望,未来的金昌将会“四季有花、处处是景”,拥有市民享、游客赏、慢生活、细阅读的城乡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金昌旅游和投资,带动文化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让中国“镍都”转身成为花海飘香的生态绿城和旅游新城。(记者 屠国玺)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