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敦煌多措恢复生态圆“水之梦”
中新网敦煌4月1日电 (侯志雄 艾庆龙)夜幕降临,甘肃敦煌市党河风景线上河水潺潺,灯光掩映在河水中,人们在岸边休闲散步。此景让62岁民众桑汇祥感慨万千,“谁曾想极度缺水的敦煌竟有如此美景。”
“以前党河风景线仅是一条小河,河边被称做‘西河坝’,曾一度成为‘露天卫生间’。”桑汇祥说,现在党河风情线已成为敦煌生态变化的缩影。
3月31日,敦煌市莫高镇苏家堡村村民在自家的蔬菜大棚中检查节水滴灌设施,滴灌不仅能够节约水,还能精准施肥,提升农作物质量。 艾庆龙 摄拥有举世闻名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干旱、沙尘”成为外界对敦煌另外的印象。地处大漠戈壁的敦煌,一年的降水量甚至不如南方城市雨季的一天降水量。据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开垦土地,敦煌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戈壁绿洲面临草场退化、湿地萎缩、土地沙化逐年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开春时节,甘肃敦煌市乡镇村民在田间安置滴灌带。 钟欣 摄中新网记者在敦煌采访中,谈及当地生态变化,“水”始终是萦绕在敦煌人心间挥之不去的情愫。如何做到节水和保护生态至今依然是这个城市的永恒话题。
敦煌市为解决“水”问题保护生态,提升湿地资源功能,控制荒漠化面积扩大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
敦煌市东郊的莫高镇苏家堡村,“节水灌溉”已成为当地村民自觉行动。该村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克海说,“大水漫灌1亩地需要60方水,而滴灌只要12方水。”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和肥料,并且温室内空气过于潮湿,影响农作物生长,而滴灌不仅能够节约水,还能精准施肥,提升农作物质量。记者走进一个种植辣椒和西红柿的温室大棚,温度适宜无潮气扑面的感觉,每行蔬菜间间隔十分干净。“无论是大棚还田间种植,节水灌溉覆盖率已达100%,并且村民节水认知程度非常高。”王克海说。
在敦煌市水务局工作了30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宋军曾参与制订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他告诉记者,敦煌市为盆地地形,雅丹地貌地区是“盆底”,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出现的地下水水位区域性下降而引发了生态环境恶化。
基于此,敦煌实施了城市地下水源地置换工程,每年从党河水库引地表水1868万立方米以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这样当地每年将减少地下水开采1266万立方米,从而改变了敦煌市现有的城镇全部提取地下水的供水模式。
宋军还透露,敦煌还通过施渠道节水、田间节水等农业节水措施,每年可节约农业灌溉水4000多万立方米。同时,从2017年开始,当地还投资3千多万元构建党河溉区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实现敦煌区域各阶段调水目标提供保障,为最严格的水资源调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绿化治沙工作从未停滞。敦煌市林业局副局长靳尚宝介绍,截至2017年,敦煌为遏制风沙侵袭新增封沙育林面积25万亩,总面积达到了162万亩,固定流动沙丘52万亩,农区沙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采用以固为主,固、输、阻相结合的措施,在莫高窟顶建成了前沿阻沙栅栏带、草方格固沙带等风沙防护体系,面积达1万多亩,为莫高窟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
宋军说,目前来看,各方节水措施效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民众节水意识是扭转局面的关键。”他认为,政府除了保证行而有效的各项措施正常运转外,还要在提升民众节水意识上“下功夫”,营造出众人参与节水,保护生态的氛围,从而改善敦煌生态环境。(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