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容不得炒作!

22.03.2015  03:36

    先说一件去年挺火的事:冰桶挑战。这项活动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捐出100美元。

    借助网络,这项活动短短两周内风靡全美。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跟桑德博格、亚马逊的贝索斯、苹果的库克全都不惜湿身入镜,美国总统奥巴马虽未应战,但选择捐款100美金。当活动蔓延至中国互联网圈时,国内的一些公众人物也积极响应,比如陈光标。一向高调的陈光标在微博上发布了两段视频,显示他在0℃以下的冰水里浸泡了30分钟,并发起挑战:若有人超越他,就捐款100万元。

    对于陈光标的高调,有人却深表质疑,湖南性保健研究所附属医院院长文德元就表示:“以我的临床经验而言,人如果在冰水混合物中浸泡5分钟以上,铁定不育,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近日,陈光标承认造假:桶里事先放了一半热水,温度在50℃左右,自己双腿通红,大家看视频都以为是冻的,其实是烫的。不过他还宣称,是用行为艺术的方式终结冰桶挑战,实质上为了让浪费水的行为到此为止,用环保节约的方式做慈善,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小马飞刀并不认可陈光标的这种说法。要知道,缺乏信任感的社会,代价是极高的。在每一个人都防着别人的同时,每一个人也都是受害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但近年来,“郭美美事件”、“小数点事件”等与慈善组织相关的负面新闻陆续被曝光,由此引发的“诈捐”、“敛财”等质疑,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慈善事业源于爱善之心,其存在以善款筹集为前提,善款来源于自愿的私人捐赠,私人的自愿捐赠又取决于社会公众的价值认同。可以说,慈善公信度的高低是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较高的慈善公信力可以增强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与信心。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经由网络的力量,民间的慈善资源和公益能量得以汇聚。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增添了社会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如果“炒作高手”大行其道,既混淆了事实真相,也切割了社会信任,更是对慈善资源的破坏。张五常先生在分析中国人为何不喜好慈善时,得出原因之一是:“欺骗的行为多,而欺骗求助或行乞者普及。这样,有意慈善的恐怕中计,于是练得铁石心肠,视若无睹。”这话一针见血。

    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经典台词,“真正能救赎的是我们自己”。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乱象,很多人都着眼于制度和秩序建设。这当然必不可少。只不过,最朴素的道德感也是通往有品质、有安全、有情怀的公共生活的重要保障。只有人性得到救赎,公共生活才会更加温暖。 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