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拨款先要号准领导的“脉”

14.11.2014  04:44

    有报道说,宝鸡市凤翔县田家庄镇河北村是个移民村,有村民举报,在本村没有任何村办企业,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村委会举债70余万,修建一座进村仿古牌楼和铜牛雕塑。该村党支部书记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河北村要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工程,而这些面子工程是必不可缺的,否则很难要到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援助单位的支持。

    村支书的作法有错吗?小马飞刀以为,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搞城建、修道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容易被领导看见、为上司赏识,有利于自己的升迁。所以,一些地方这官员们才这样不顾一切地建广场、修草坪。而且项目建设是既出政绩又可捞钱的大好事,贪官们都深谙此道,所以才乐此不疲。对基层样板工程进行扶持,是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要政绩,基层不计成本举债建设样板工程,正是号准了领导的“”。一拍即合,各取所需,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以说,这个问题暴露了有关部门“显性政绩”的心理,更折射一种“显性政绩”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只注重直观印象、忽视实际功效,只听材料汇报、忽视民众反馈。可以说,“政绩焦虑”俨然已成了官场的一种流行病,我们好多官员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内,无论干什么和怎么干,都须紧紧围绕快出和多出政绩。不考虑远期效益,造成了在位时搞得所谓“政绩”成了继任者最为难啃的“鸡肋”。

    举两个例子,隋炀帝的时候,“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给人家通宵达旦地演戏,让人家随便吃喝,还以“缯帛缠树”,显摆自己的富有。其中一个人看着不对劲,问:“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宋太宗的时候有一回出去视察,不过在城周围转了转,就满意得不得了,这时宰相吕蒙正告诉他:“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他建议太宗要了解到真实情况,最好走远一点,深入一点,如此才可谓“苍生之幸”。这两件事,涉及的就都是“面子工程”,不同的是,隋炀帝是有意营造,宋太宗是被下面的人蒙蔽了。由这两件事,我们也至少可以总结出两条“面子工程”的评判标准。一条是,“面子工程”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目的是对他们起到取悦作用,显示自己的政绩;另一条是,“面子工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事情的真相。就本质而言,“面子工程”追求外表的光鲜、气派,而并不在意实质,也并不在意成本的付出。

    最后,小马飞刀想说的是,村支书的这种小伎俩,谁都看得清楚。如果没有村民举报,是不是也就成了。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