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帮扶惠民生 ——张掖市地税系统开展双联工作纪实

22.12.2016  19:35

  曾经“饮水靠驴驮”的山丹县大马营镇窑坡村,在全省双联行动开展的短短几年中,路通了,水清了,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脱贫致富项目建设方兴未艾,产业优势已经显现。对于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变化,窑坡村乡亲们共同的评论是,这一切,离不开双联行动以来,张掖市市县地税局干部在帮扶工作中倾注的真情。

厚植发展优势

  窑坡村地处祁连山高寒冷凉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困难,是山丹县“插花型”扶贫重点村,也是张掖市地税局和山丹县地税局共同帮扶的双联点。

  市县地税局干部的第一次进村“认亲”,就在一间破旧、狭窄的屋子里。村支书周志学叹息道:“都二十一世纪了,可我们村人畜饮水还得靠人挑驴驮,走个路也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他的话,让双联干部意识到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制约窑坡村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强基固本、厚植发展优势则是做好窑坡村双联工作的“第一要务”。

  为了帮助全村群众尽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地税部门迅速行动,多方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开工建设一批涉及水、路等基础设施急需项目。让乡亲们交口赞誉的是,这几年,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工程、村文化活动广场、常住户闭路电视入户工程先后建成投入运行。

  双联行动以来,市县地税部门先后投入帮扶资金97万元,协调资金数百万元,帮助窑坡村完成了通村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家书屋捐建等惠民实事12件。这些实事,夯实了帮扶村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基础,增强了立足自身优势脱贫致富的后劲。

精准对接村情

  自然环境恶劣,种植业结构单一,“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让窑坡村长期戴着“贫困村”的帽子。村里的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成为全村常住人口的主要构成。

  如何让窑坡村群众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地税部门首先想到了科技培训。

  说干就干。结合窑坡村地处冷凉山区、村民大多有传统养殖经验的实际,地税部门双联干部与县农技部门联系,依托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借助冬季农闲、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对常住村民开展牛羊养殖、疫病防治、特色种植等技能培训。并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和法律知识普及,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生产技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同时,张掖市地税局还联系市科协将“科普大篷车”开进了窑坡村,开展科普宣传,发放图书资料及种植养殖书籍,让群众亲身感受科技的力量,树立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地税干部还分期、分批驻村入户,结穷亲、交穷友,宣讲国家惠民富民政策和涉农税收政策。

培育主导产业

  有了观念的转变和科技的引领,再加上联户干部的宣传动员,窑坡村有条件的群众自发搞起了牛羊规模养殖。地税部门和镇村两级商议决定,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加大扶持力度,将规模养殖打造成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通过积极筹措资金,他们帮助26户群众修建养殖暖棚168间,增加牛羊养殖3000多头(只),为25户规模养殖户的157间暖棚发放养殖补贴5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其他养殖户投身规模养殖的积极性。如今,总投资500万元的焉支天龙养殖繁育基地破土动工,村里的养殖产业乘势而起。与省内外市场联动的中药材、豆类、草莓等经济作物已形成规模布局,为农民增收致富增加了强劲动力。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了8324元,净增3170元,年均增长16.5%,村集体资产增加数十万元。

  项目建设促发展,真情帮扶惠民生。双联机制使窑坡村立足自身优势,扩大产业规模,依托龙头企业提高了养殖业集约化、科学化水平,增加了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产业效益,带领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通讯员谢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