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文学圆梦《故土》

19.11.2015  15:04

    已经是晚秋时节,红彤彤的太阳依然照常升起,穿过蔬菜叠翠,瓜果流香的榆中县城,照在我办公楼的书桌上,用俏皮的手指抚摸着一本新鲜出炉的刊物。朴拙大气的封面上,《故土》两个遒劲、俊朗的大字格外醒目。翻阅着目录,漫步在那一篇篇、一首首或厚重或飘逸、或凝重或清丽的精美诗文中,就像家乡田野上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在盘点他一年的收成,我的心头萌生出无限的感慨。有收获的喜悦,有付出的艰辛,有成功的骄傲,更是几代榆中文学赤子为之奋斗了多年的期盼和梦想。

    兴隆山钟灵毓秀,美名远播;苑川河音色雄浑,叙说历史的沧桑变迁,位于兰州东大门的榆中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一块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沃野厚土。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时代大潮交响乐中,榆中的文学艺术事业宛若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腾跃飞动,流光溢彩,像一曲和谐的琴弦奏响了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奔小康的主旋律,装点着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儿女文人志士,就像是山野坡地里那一季季泛绿、一年年开花的洋芋,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中俯下身子,用赤子情怀捂热一方水土,用一枝枝犁铧一样执着的笔辛勤耕耘点亮梦想,种出了一茬又一茬土色土香的繁花盛果,不仅丰富了父老乡亲的精神文化大餐,也为兰州市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锦上添花,可是一个不能不正视的现实是,省内有限的几家报纸刊物已远远满足不了作者们发表作品的需求,一大批文学新苗苦于没有发表作品的阵地,与发达省会比邻的榆中县,至今尚没有一份为本土作者提供发表园地的纯文学刊物,这不能不说是榆中文学界的一个缺憾,也成为诸多文友盼星星盼月亮期待已久的一个梦想。

    2015年一个万物竞长、山野叠翠的夏日,在甘草店镇咸水岔村的田园坡地里,走出一个玉米棒子一样敦实的庄稼汉子,匆匆登上了开往县城的班车。他不是去购物也不是逛街游玩,而是要完成一个在胸中沉积了多年的宿愿——自费创办一份纯文学杂志,为本县作者开垦一片播种艺术果实的平台,他就是咸水岔村党支部书记李国。

    李国自幼家庭贫困,高中尚未读完就辍学了,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由于聪慧好学,掌握了许多实用技术,很快就承揽工程,在建筑行业大显身手。后来回乡兴办猪场,一下子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赢得良好的口碑。村民们信得过这个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好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了咸水岔村的党支部书记。走马上任后,他跑项目筹资金,沙化、硬化了村社道路,建起了健身广场、村文化活动室,还兴建了占地40亩、存栏基础母羊上千头的肉羊养殖基地。

    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自己打拼的事业也一次次走向成功,但李书记总觉得人生亦有缺憾,他的胸中还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嗜好读书的李国学生时代就有一个文学梦。刚辍学的那几年,心有不甘的他参加了省市文学函授辅导班的学习,写了许多贴近乡土、生活气息浓郁的新诗,自费出版《土语呢喃》,后来由于忙于奔波生计而辍笔。现在条件好了,有了经济实力,他心中沉寂了多年的梦想又在熊熊燃烧。他不仅重新拿起了搁置多年的笔,还要雄心勃勃创办民营文化企业,筹办一份纯文学杂志,给全县业余作者、文学新人提供一个发表作品、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是一个夏日的周末,在县城南河公园的绿荫花树下,李国跟几位志趣相投的文学朋友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心有灵犀一点通,几位文学赤子、热血青年点燃的星星之火,即刻在榆中大地上燎原,业余作者们的稿件像雪片一样飞来。几位编辑各有分工,牺牲了双休日的时间,夜以继日地读稿选稿,讨论审定。从内容的编排到栏目的设置,从准印证的申办到排版印刷,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扶持业余作者,抒发故土情怀,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榆中形象,大家在刊物的定位等诸方面达成了共识。

    2015年11月7日,注定要载入榆中文学艺术发展的史册。虽然将跨入隆冬的门槛,但榆中县文化馆会议大厅里暖意融融,一片欢声笑语。来自县文化部门的领导,全县新老作者朋友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举行榆中首个民办文学季刊《故土》的发行仪式。与会领导、文朋诗友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以李国为法人代表的民营文化企业——兰州故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刊物的生存与发展建言献策,对榆中文学艺术事业的美好前景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故土》文学季刊是时代的产物,完成了几代文学追梦人多年的宿愿,填补了榆中建国以来无纯文学刊物的空白,作为刊物的作者与编辑,能够在生养自己的《故土》上生长和耕耘,我是一棵幸福的庄稼,也是一个为之幸运和骄傲的庄稼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借用艾青的诗句为《故土》祝福,期待榆中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百花竞放的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