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做电视节目,需要文化担当
在电脑科技迅猛发展、许多人已“提笔忘字”的今天,一档旨在于游戏中学习知识、于竞技中领略汉字之美的文化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关注与好评,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汉字文化、防止数码时代的“失写症”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不久前,该节目的“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在央视鸣金开锣,擎起“致力于让中国成语文化进入主流大众视野并获得全民共识”的旗帜。为此,记者专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
记者:通过电视节目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您看来,电视人的使命在今天有着怎样特别的意义?
关正文:当前,无论是汉字书写还是成语,都面临着一种传承“遇冷”的尴尬。
在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唯有汉字从它诞生之日起延续使用,至今没有中断。汉字有着一种构造巧思之美,也有一种韵律美,但遗憾的是,汉字书写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渐成回忆。不少年轻人对于母语情感淡化。成语也是如此。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现象,四字成章的结构、高度浓缩的寓意、古今同用的历史以及其内容所表现的中国价值观,使成语成为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然而,成语研究在国内语言研究中并不是显学,甚至不成学科,国内只有少数热心的学者出版过专著,大众对于成语缺乏天然的热度。
在这样的文化困境面前,加之当前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现状,需要有一批电视人站出来,去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开辟一个新的文化节目类型。我们应该努力完成这样一个使命。
记者:这两档节目在策划到制作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关正文:坦诚地讲,将电视节目定位为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电视人来说,难度很大。需要做一系列从策划到制作的针对性设计。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将继承传统的责任担当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还体现在没有现成的国外模式可以照搬,在赛制的设计上完全原创。与此同时,难度还体现在互动通道的搭建。互动是网络世界激发出的主流娱乐需求,但这两档文化节目,在节目设计上,都普遍面临着如何让场上选手同电视机前的观众有效互动,增强节目趣味和参与度的难题。而这也是文化类节目同娱乐类节目相比,想取得高关注度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记者:您觉得,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是否已迎来了春天?文化类型的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生长?
关正文:市场化的竞争刚刚开始,去年文化题材节目有了兴起的势头,但大多是依靠话题博得影响,这跟节目本身吸引力之间还有很大的不同。我不认为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现在已经具有了巨大的市场价值,拥有了天然的市场热度。实际上很多去年兴起的文化类题材节目,在今年已经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冷遇,这也说明,文化题材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已经进入了春天。公众并不会因为你在承担传承责任或者你制造了某种差异就喜欢你,大家需要的还是好节目。相对来讲,很多媒体,包括我们的广告市场,更习惯认同的还是那些有明星参加的娱乐节目。
但没什么可抱怨的,这就是市场。它在配置观众的资源,决定谁可以获得更大、更长远的影响。在网络人际传播如此发达的今天,一方面真正适合观众的节目很难被淹没,另一方面又让热点高度集中于少数节目,要么辉煌,要么沉寂。这让很多人不在乎速生,不在意速死。
但文化类节目不该这样。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让我们拿去赚快钱,这跟砍伐森林和污染空气没什么两样。今年,热闹之后的文化节目,将迎来真正的生命力考验。
《 人民日报 》( 2014年06月05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