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李泽厚:恻隐之心需要培养
李泽厚:恻隐之心需要培养
5月,84岁的李泽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丽娃河畔坐镇四堂《伦理学研讨班》,然后,以一堂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公开讨论,为他八年来第一次走进国内大学课堂华丽收尾。羊城晚报曾于5月11日专版报道。
作为在上世纪50年代美学论争中声名鹊起的思想家,李泽厚从70年代末起开始出版《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思想史论》、《美的历程》等著作,到80年代,他以自己在哲学、美学及中国思想史三大领域里应对时代呼唤的深厚学养,扮演了思想大师的角色。
李泽厚此次在华东师大的公开课内容非常丰富——
1
历史地分析道德问题
我想拿胖子堵电车救5个人来举例,功利主义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你牺牲一个人,然后救了5个人。
伦理所讲的是义务,是责任。作为旁观者,要遵守的是社会一般规则,他没有义务去推胖子以阻止损失,他对这个事情可以自己作出选择;假设是司机,如果在他职业守则中有规定,应尽量避免死伤,那当然司机就应该选择死伤一个人保全一个人。但假设那一个是亲人,是自己的老婆,爱人,或者是子女,甚至是父母亲,那怎么办?这是很大的问题,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套具体问题,肯定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形来处理。
我讲过不能屠杀无辜百姓,所以“南京大屠杀”是严重的罪行,纳粹集中营也是严重的罪行。那炸广岛涉及无辜老百姓呢?这个问题在美国争议是极大的,很多人认为广岛投了一个原子弹是绝大的错误,道德上对日本人是有罪的,有很多大人物都这么认为。但我是不赞成的,这要具体分析。在某种情境下应该怎么做,是不是能够用一个功利主义标准或者自由主义标准就能够决定?我对这个是不同意的。不能因一个非常抽象的一般原则,把具体问题上有很多中间环节略去。
所以我讲我主张历史地、具体地来分析任何一个道德问题,而且要掌握一个度。我讲最高的至善不是上帝,也不是理性,也不是天赋人权,也不是人人平等,而是人类的生存延续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一方面我认为功利主义还是比较有益处,特别在社会措施的制定上,其的确是从大局着想,为绝大部分人着想。所以这方面我跟桑德尔是相当不同,因为他首先就是批评功利主义。
2
意志锻炼非常重要
道德是表现为行为的,道德必须是一种行为,而这个行为它有一种心理作为它的基础。道德心理上的几种因素:理性的认识、意志力量以及情感,到底哪一个是最主要的?
在我看来,生活观念算理性,意志力也算理性,但这不一样的。例如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抢糖果,要学做人,动物没有这个,这说明道德是一个行为。所以我比较赞成它是理性地来主宰和控制情感这样一个特征,所以我把它叫做理性的严谨。想吃糖是不是本能呢,他就想吃,但是你硬要规范不能吃,不能抢别人玩具不要打人,为什么?就是要你有一种规范,至于这种规范合理不合理,先不作谈论。
主宰人的这一种行为,而且主宰自己的这种欲望,甚至主宰自己的生命,这是道德。真正的道德恰恰是理性的东西,压制了自己感性、自己的幸福快乐,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比如你要去会一个好朋友,很想立即到哪里,但看到红灯,不闯。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意志是一种最核心的东西,即康德讲的绝对命令。但没有人作过这样一种解释,康德讲的那个绝对命令恰恰是一种心理结构,而不是一些具体规则。
我讲情理结构。情理结构不是自然方式,它是要经过人的训练培养出来的,所以意志力是很重要的,要培养人的意志。你怎么能决定做一个事情?孟子讲“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你才能成为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你要下定决心干的事,我就是决心要这么做,所以意志锻炼是非常重要。
3
用实用理性对抗反理性
有人认为情感或者本能这方面是重要的,包括最近一段时间,在美国很流行的关爱伦理学,女权主义伦理学,强调关爱,认为以前那些伦理学都是男性主宰,认为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人统统错。这是非常大的差别。
这是个世界性的潮流,是一个新的、非常时髦的一种潮流。其特点恰恰是反康德主义的,反理性的。有本书《告别理性》,就是搞科学哲学的。但这个潮流,我是不赞成的。所以我提出用实用理性来对抗这个反理性潮流。
4
公德与私德的区分
梁启超讲过公德和私德,这两者是有联系的,我为什么讲现代性道德,在现代以前,这两个道德是一体的,没有什么区别,现代社会才把这两种道德分开。
我以前在书里也提到,在原始部族时期,有些老人是要杀掉的,有些老人是要遗弃掉的,让他饿死。怎么评判善恶对错?对于人的生命价值,因为是为了群体的利益,养不起那么多人,必须有一些人要死掉。
我们今天怎么样来看这些东西?我为什么要提出两种道德。
5
伦理道德由外而内还是由内而外?
在美国,上课的时候我经常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道德?美国学生给我有十几种回答,今天想把这个提出来:“我”为什么要道德?举个例子,我为什么不闯红灯?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行为,或者我为什么不去插队,为什么别人插队我反感?
第一,对我有利,我怕被撞,我怕罚款,我不排队,我怕被人耻笑,被异样的眼光看,这都是对我自己有利;第二,觉得这是遵守客观的秩序,我应该维护它;但是没有人给出第三个回答:是上帝要我这么做,我就必须这么做。这是绝对命令。好像没有人提到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不信上帝,那怎么办?
这里又牵扯到伦理跟道德的关系问题了,孩子为什么遵守规矩,他怕大人骂、怕大人打,为了他的利益,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才是“我”要服从这个规则;第三个阶段,我一定要这么做,我立志要这么做。
那么道德这种行为或者心理,到底是从外而内(外部秩序决定了我的心理),还是由内而外(我本来就有一种先验的道德的要求,然后决定了外在的东西)?
我上次讲过意志力,但是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意志?你为什么会有不闯红灯这种意志,古代女子为什么会有“三从四德”?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的伦理道德是从外到内,还是从内到外?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好像孟子讲的,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我去帮他,这不需要什么“外在”,是不是这样的?这是什么东西?内是什么意思?内,本能,先验的。因为中国人不相信上帝,这个问题就变成,先验是哪来的?
为什么要把伦理跟道德区分,意义就在这里。伦理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秩序、制度,那道德呢?道德就是人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建立在自觉的道德心理之上的。道德和法律有区别,法律就是服从,我外在服从,我心里并不服你;但道德不是这样,道德是外在服从,而且是我自发这么做的。
恻隐之心要培养。意志,包括情感本身是需要培养的,所以我讲人性,人性就是要培养人的正面,不要抢别人的糖果,不要抢别人的玩具。
6
离开人类就没有善恶可言
在上世纪50年代,我跟蔡仪先生争论的时候,我也争论过,离开人类没有什么美丑的理念。因为蔡仪的观点是离开人类还有美丑,我讲那不对,离开人类就没有善恶可言了。如果你相信上帝,那离开人类可以有善恶可言。假设你不相信上帝,那我讲我的哲学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人类的生存、延续,就是我的至善。
但是这个生存延续,它也是很具体的,它随着时代不同。今天我特别强调,个人存在的幸福是要特别受到重视的。我很反对搞什么纯哲学,有人认为脱离现实的思辨才算哲学,我是不赞成的。孔夫子那些不单是道德玄学,他里面提出很多很深刻的问题,人生意义的问题,他讲到的天道、立命的问题,都是伦理学问题。
7
哲学是多元的
不管是相对主义还是绝对主义,哲学不能让全世界只相信一种。哲学是多元的,不可能也不必要有一种全世界每个人都相信的,那不是哲学,是信仰。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相对主义,假设真的是相对主义,危害在哪里?
我认为生活是有进步的,历史是有进步的,道德的进步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当然,现在关于道德有没有进步也是有争论的。说道德败坏,但是道德败坏很早就有了,两千年前就说过“人心不古”。一切精神的东西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我是唯物论者。你看物质世界谈精神,“吃饭哲学”太庸俗了吧?吃饭算什么哲学?我偏偏把吃饭哲学作为一章的题目,我就是讲吃饭哲学,我不认为只有讲精神哲学的才叫哲学。哲学最终还是要归于生活,而不只是纯粹地谈精神。(记者 孙毅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