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擦去“最悲伤作文”里的眼泪
10.08.2015 04:03
本文来源: 兰州日报
“爸爸四年前死了……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近日,四川大凉山小学生木苦依五木一篇不足四百字的作文《泪》,传遍网络。字里行间流露的悲伤与无奈,令人唏嘘,让人动容,也再次唤起了公众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
大凉山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如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也有主观因素,如农村人口增长快、个别人观念落后、精神贫困等等。除此之外,独特的发展历史、多民族聚居背景下的文化差异,也为脱贫之路平添了几分坎坷。“最悲伤作文”也说明,扶贫是一场攻坚战,“摆脱贫困”之路任重道远,绝非捐钱捐物、送政策送资源就能毕其功于一役的。
经过多年的减贫工作,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谈到扶贫工作,强调要“抓紧抓准抓到位”,要“坚持精准扶贫”,要“倒排工期”,要“算好明细账”,都是非常具体的要求。认识论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方法论就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制度层面,能否改变扶贫资源分散、管理分治的“多龙治水”现状?操作过程中,能否精准“制导”、到人到户,有效降低返贫率?“输血”的同时,能否开发更多“造血”模式,从根本上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对这些现实挑战和障碍的分析有多全面、应对有多充分,直接决定了扶贫成效有多大、群众受益程度有多深。
从“最悲伤作文”以及相关报道中,也不难看出,贫困可说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综合显现,扶贫同样需要放在社会治理、社会运行的大背景中去考量。在很大程度上,扶贫最终的目的、最好的效果,是社会运行的再造。让贫困人口融入扶贫体系,在改善生活之时,摒弃既有观念的糟粕,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在摆脱物质贫困时,也能走出精神贫困,让社会运行在良性循环中,培厚全面发展的土层。 据人民网
本文来源: 兰州日报
10.08.2015 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