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忙着埋头刷屏却不知亲情渐渐疏远……
随处可见的“低头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坐在你面前,你却一直低头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眼下,“手机病”缠上都市人,使得亲情逐渐走向悲凉。试想一下,若家人聚会,老人为儿女准备了一桌饭菜,他们却低头刷屏,孙子却专注在自己的游戏世界,老人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我们的亲情都去哪里了?首席记者桑杰才让文/图A
伴侣
“刷”淡了夫妻感情
“分分钟没了手机,就感觉像丢了魂一样,浑身不自在”,市民王先生说,自己是一个典型的“低头族”,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摸摸手机在哪里,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在玩手机。“其实没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但就是控制不住。”王先生调侃地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家庭暴力’,但妻子已经忍无可忍了。”一旁的妻子接着说,老王的行为已经引起她的不满,“对我和儿子不愿多管,可对网上陌生人的一个帖子或某个名人的微信倒是很感兴趣。在一个家里这样还有什么意思?以前儿子小时由奶奶带着,老公整天玩手机也没太在意,现在儿子上小学后奶奶也回老家了,带孩子、辅导作业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对于老公的行为,她感到很无奈。
在记者调查的20个家庭里,至少有15个家庭的家长表示,在家里都有玩手机的习惯,时间至少在1个小时以上。其中,16人每天开机12个小时以上,18人24小时开机。“有时候拿出手机,看看微博和微信都没什么新内容,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只能把每个软件都点一遍。”朱先生从事新闻工作,看新闻是他的“必修课”,家里除了电脑、人手一部手机外,还有两台ipad。上初中的儿子平时住校,他和老婆吃过晚饭后就各上各的QQ、各看各的微信,周末儿子回家除了吃饭时聊聊家常,其余时间也是各有一片天地。“聊天说话的机会少了,看似相安无事,但总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
B
家长
“刷”走了与子女交流的机会
自从女儿上大学后,张女士母女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放学回家后,女儿就在自己的房间里玩手机、发微信,甚至到卫生间也手不离机。每天交流的话语无非是“想吃什么”、“吃饭了”、“该睡觉了”等等。“有时看她专注玩手机,我恨不得把手机给扔了。”张女士说,最让她苦恼的是大量成人化信息,特别是像微信等带有“摇一摇”、“附近的人”功能的社交软件,增加了认识陌生人的渠道,她真担心女儿会交友不慎。张女士说,她现在特别怀念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一放学就会跟自己聊天,聊学校的见闻、聊学习的感受,聊母女间的悄悄话,可是现在手机却改变了这一切。
“现在的年轻父母没时间亲近孩子,没时间陪伴爱人,更没时间孝敬父母,却有大把时间对着手机傻笑。大家都变成了‘手机奴’,不去在乎身边人的感受,感觉亲情淡了。”张大妈说,她一共有4个孩子,两男两女,加上孙子、重孙十多口子人。以前,他们这一大家人每年过春节时其乐融融,儿女们回家后跟她和老伴聊家常、孙子们打闹,感觉非常温馨。可是这两年来,孩子们虽然回家了,但是没前几年那样热闹了,子女们回家后成天抱着手机不放,跟老人交流的也少了,孙子们更是玩游戏玩得“水深火热”。“我更担心的是孙子们,他们长期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恐怕人际交往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C
老师
“刷”屏对青少年危害更大
“学校一般都禁止学生拿手机到校,更不允许在课堂上开机,有急事可以通过老师帮忙联系。但不少家长仍让孩子带手机,认为更方便联系。”市区一所民办学校的老师告诉记者,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手机,拿着数千元智能手机的大有人在,学校俨然成了一个“移动网吧”。
市区某中学一位老师说,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低头族”,大街上、公交车上、会议场所、办公室、课堂上……只要你能想到的地方,几乎都有人在玩手机。“低头族”沉迷于手机,甚至产生依赖心理,这与对酒精、烟的依赖有相似之处。对于成人来说,需要靠意志力来改变,可以多发展其他兴趣,多与朋友互动,转移注意力,慢慢地从这种依赖中脱离出来。但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对电子产品过于依赖,作为家长首先要反思。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把平板电脑、手机等给他们当玩具。长此以往,再让孩子们远离这些电子产品就难了,并且手机使孩子们失去交流能力,这是非常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