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则凉

19.08.2015  12:01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流火的天气多半是在中伏。这个夏季的中伏天,给金城兰州的市民着实给了一季的炎热。早晚的闷热和中午的炙热,连续数日煎熬着人们。晨起上班的路上,看到路人一个个浮肿干涩的眼睛和耸立而零乱的头发,不言而明,又是一个热得没有睡好的夏夜。就连入伏前连续下的几场透雨,也经不起伏天的炙烤,早已化为乌有。南山和北山上刚露出的几抹新绿,还来不及经见世面,就已经在暴晒下夭折。晒得卷曲得如同茶叶一样的树叶,无精打采地挂在树枝上,一幅随时就要调零的样子。密集的高楼、嘈杂的人群、拥堵的交通、炽白的水泥路和火辣辣的太阳,使人们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热不可耐。当外界的因素不可控或者不可改变时,此时,最好的降温方法,便是自我调解——心平静,身纳凉。
  一切皆出于心,心静自然凉。唐朝诗人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内很安静的坐在那里。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 白居易对这事有所感悟,于是作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这就充分说明了“”的道理。人只有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身体机能才以匀速运转,平和、平缓的血液循环及规律、和缓的心跳,伴随着自然、和畅的呼吸,外界的高温与体内的平静,在一呼一吸间达到了均衡。于是,纯粹自然的凉爽缕缕走过心头,经大脑传至周身,产生了“令他天气万般热,唯我感觉一身凉”的清爽。清朝雍正皇帝追录康熙皇帝的训话而编辑成《庭训格言》,内中有一则训文叫《心静自然凉》,大意是说只要能做到内心平静,身上才不热。“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还提出,“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高温酷暑,与其在讨论天热与应对天热的话题中倍感天热,还不如沉下心来,有计划有规律地完成每天的工作计划,收获内心的充实与宁静;上下班的途中,听一些《高山流水》、《菏塘月色》之类的轻音乐,随着音乐中“嘀嗒”的流水声,置身于清凉中;周末,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一杯清茶,一本杂志,一把折扇,从内心深处驱热纳凉,静心养心。炎热的伏天在不知不觉间就此清凉渡过。
  以此反推,燥热,有时并不全然来自天气,即便是清凉的天气,一阵阵心烦意乱,也会让人们倍感不适。心是身体最忠实的奴仆,时时为身体做无穷的劳役。而大家却任由这颗心更复杂更劳累憔悴,南征北讨,以为斩获越大,可以让身体越光彩越享受。何曾想过:心一旦恐惧,再保暖的衣裘也低档不住身体的寒冷;心一旦警戒,天大的誓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心一旦灰冷,再美味的食物也咽不下喉咙。心一旦忧急,再气派的床褥也筑不成梦乡!唯有内心坦然、宠辱不惊、慎终追远,才能宁静致远,在人生的四季里,春夏秋冬四季如春,神清气爽,精神隽烁,抵达人生的高度和广度。
  在这流火的伏天,只要秉持一种心灵的清净,远离物欲,搁浅纠结,懂得取舍与放下,就一定会亲历“心静自然凉”的那一抹惬意。
 

兰州市地方税务局 刘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