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一亩三分田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怎样务劳?全看自己如何耕耘了。
那是一片盛满梦想的家园,春播秋收,倾力付出就会有累累硕果。那是一个积蓄生命能量的神奇地方,日积月累,让生命绽放出精彩,一如山涧清泉,舒展流畅。那是一个储藏心事的隐密空间,悄悄地给自己的人生作个规划和目标,卷起袖筒挽起裤腿,沉下心来,你会惊奇地发现,一亩三分地承载着生命之舟,远离荒芜,鲜花盛开,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目标责任田。在这里,我想说说周围的朋友是怎样守护着心目中的一亩三分田。
庄稼人的一亩三分田,散发着厚重的乡土人文气息。
老王老两口的一亩三分田是有形的。来城里带孙子有两年了。老家里的几亩地,一般种些麦子、玉米什么的。农忙时,他们会风风火火地在两地穿梭,从种地、浇水、除草、收割到颗粒归仓,要付出很多的劳动。收成不错时,自家吃的粮食自给,余粮能卖一点钱,补贴家用。一辈子种田,好不容易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提起这些,老两口特别感恩于那片土地,成就感写在脸上,满满的幸福和知足。今年大部分时间在城里呆着,没怎么操心庄稼,收成不如往年。儿子们说什么也不让种了,主要是心疼老人,年纪大了,来回奔波,身体吃不消。
真的放弃多年耕种的土地,把它出租给别人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的没那么简单。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就是自己的命根子。它是播洒汗水和希望的乐土,守着它心里踏实。况且庄稼人都有一身的绝活,在年复一年的劳作中,早已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重要的是有事干,有精神寄托,看着金灿灿的粮食,收获了丰收的喜悦,也收获了人生价值。孩子们的态度很坚决,种还是不种?老两口很纠结。最后还是老王发了话,再种一年,只种秋粮。我特别能理解老王的想法,不在于收获的那一点粮食,而在于那种与土地不离不弃的亲合力。不种地了,他会失落,会茫然,不知所措。
图章爱好者的一亩三分田,散发着浓浓的书香,还有那份对汉字的挚爱,对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
80岁的廖老先生与小张是忘年之交。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小张,来兰州打工有些年头了,什么活都干过。如今开着一爿小店维持着生计,也算在这个城市有了一个落脚点。原以为日子会这样平淡地度过。但是,总有一点点不甘心。萦绕在心灵深处的那一抺梦想,总是在提醒着
他,不要放弃,要有所作为。
对图章的爱好,仿佛在童年时代就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怀。那变化莫测的技法,风骨独特的文字,布局严谨的图案,线条流畅的刀工,阴阳迥异的章法,都会让小张怦然心动。他迷恋上这一行当。于是,他的生活被填充的满满当当。一有空,就泡在他的艺术王国里。去隍庙里选石材,潜心钻研名家的技法,夜深人静时,则完全沉浸在石头与刻刀碰撞的艺术世界里,如痴如醉。
偶然的机会,与擅长篆书的廖老先生走到一起,共同的爱好,互补互动,成为志同道合朋友。有高人指点,从此,小张的技法有了质的变化。他的“龙马精神”、“献礼”、“风雨同舟”、“上善若水”等,无论是闲章还是名章,独具特色,韵味十足,慢慢被书法爱好者喜爱并收藏。每每说起小张,廖老先生总说“不容易”,对爱徒那真是赞不绝口。
生计和事业,两副重担一肩挑,一头是光阴、是岁月、是责任,是生活的全部;一头是梦想、是追求、是一门技艺,是对人生的追问。沉浸在传统书法艺术的熏陶之中,气质中自然透露出来的是自信、阳光,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用一支笔,一把刀,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耕耘着人生,耕耘着未来,播种着希望。
我心里的一亩三分地,简单,没有独特的意味,却散发着别样的醇香。和许多人一样,无非是看看书,流连在文字间,偶尔也做一回平平淡淡的码字工。这让我身心陶醉,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乐趣。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追求,生活才充实有意义。现实生活中总能捕捉到精彩的瞬间,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把人生经历过的有趣的、散发正能量的人和事,融入笔端,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每当文章发表,发自内心和喜悦无以言表。常年坚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也成就了自己最初的人生梦想。2014年,参加了兰州国际马拉松“我的生活,我的马拉松”主题征文活动,《绚丽的彩带跃动的人流》一文,荣获第二名。2015年参与了《中国青年报》第三届寻找金牌读者的活动,十分荣幸被评为银牌读者。这些成绩的取得,着实让我信心大增。朋友们纷纷发来信息,送上祝福,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这些意外的奖项,的确令人鼓舞和欣慰。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亩三分地是无形的,人为设定的。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管是种庄稼,还是种文字,只要不偷懒,不走捷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金秋时节,就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说到底,那种动力,是环绕在每个人心底深处、最初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