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土地流转 “转”出富民产业发展新思路

20.07.2016  19:52

如何让农业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是政府部门想要实现的目标;而如何让土地增效、口袋增收,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同样的一亩三分地,却能够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徽县,土地流转转出了富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

在陇南徽县栗川镇一处苗木花卉基地里,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连睿正带领着当地老百姓修剪花卉的枝桠。于连睿说,合作社经过近7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培育了风景树、绿化苗木、木本、草本花卉480余万株,是陇南市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这么大规模的苗木花卉种植,还得从栗川镇大力推行土地流转说起。

(徽县栗川镇副镇长 刘虎):“通过土地流转,资源进行整合,一来把产业做大,二来群众从这流转土地方面,可以直接受益。

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多种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集中,这样一个在当地政府和专业合作社看来全新的土地经营模式,在推行之初,村民们有些顾虑。

担心合作社经营不好,收不上流转费,是村民们曾经最大的担心。镇上的干部和于连睿开始上门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

(徽县睿雄千亩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于连睿):“农民的小苗木管得好,但是销售很难,销售不出去。我们一年最多二十多万的广告费,农民两千元都花不起;我经营行业17年,积累了多少人脉呢,我有1700多个电话号码,这是我的人脉。

1700多个电话号码,是老于的“法宝”。1700多个电话号码带来的广泛销路,终于让大伙儿下定决心把土地流转给了老于。现在花卉基地吸纳了当地40余户贫困户、230多名留守的妇女、老人,除了租金,他们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

土地流转“”活了徽县传统的苗木花卉产业,也滋养了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前在蚕农场打工的养蚕人万全利,现在流转了栗川镇闫庄村600亩土地,建立起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养蚕业综合开发。用桑叶生产桑芽叶茶、栽培食用菌,桑园内散养乌鸡,利用蚕沙、鸡粪、弃枝废叶生产沼气,实现循环利用,并辐射带动邻近村社“2000亩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和周边乡镇3000多户社员、农户加入。

截至目前,徽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6.17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9%,累计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2.82万户。通过土地流转,全县培育形成了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139个,有效带动农户实现土地增效、农户增收的多元创收格局。

记者:丁建雄,王冠哲,陇南台,汪鸣晖,骆江飞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