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史话:故道概说

30.05.2014  23:22

      据《史记》记载:殷商通途入蜀,古人是源水行路,顺水而下,逆水而上。水源头遇森林高山、伐木搭桥而行。故道又称陈仓道、嘉陵道,早在西周前就已开辟。西周在宝鸡渭水之南分封有散国,周初青铜器“散氏盘”铭文中记载的“周道”即故道。商周至唐宋时期,秦蜀间南下或北上已皆经此道,为各代传递军国急报,达官司处等的大官驿道。由陕入川诸条古道中,就起始之早,持续之长,规模之大,对历史兴衰,文化传播,包容量之广而言,此道最为著名。

 

青泥岭主峰

 

入泥河出土C之龙

      故道是先民们中原入蜀的一条古老的大道,它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经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10公里)过散关,越秦岭,经凤县、两当县(原故道县今杨店乡)入今两当县城,经城南显龙乡宋家湾、应湾到徽县永宁镇高山村到入泥河(永宁镇)分三条路,两条水路,一条陆路。一条沿河而上经柳林镇沿江峡、庙坪到太白入天水麦积区;二是沿嘉陵江顺水而下入蜀;三是走陆路经永宁镇青山村、城关镇石佛村到东关村进徽县城出南门(通蜀门);城南5公里上青泥岭,沿青泥主峰行至23.7公里入虞关乡水会渡(嘉陵江)入陕西略阳县向东南入汉中,顺嘉陵江向西南入成都。因为这条道路有很长一段是沿经故道县(今两当,治所杨店),所以远古时称为故道。

      这条道路的北端在陈仓县境入山口到凤县陈仓道,又称北故道。从凤县顺水向西南至灵官峡经故道县到河池县,上青泥岭到长举县(今陕西略阳县),这段应称南故道。这条道路非常遥远,且迂回曲折,翻山越岭,渡河入峡,沿途有驿站十余处,渡口几处,峡谷栈道无数,历来都是穿越秦岭南北主要通道。这条道路的开通开凿时间远早于褒斜道,据《水经注》、《战国策》、《史记》记载推测,开辟使用于殷商时期。周平王东迁后,将这条殷商时已经存在的古道称作“故道”。在《水经注》关于渭水支流的记事中,提到今宝鸡市附近有条“周谷道”,清代著名考古学家王国维老师考证说这条“周谷道”就是“故道”。说明早在西周时,故道已经是通蜀之道。公元前206年,刘邦自汉中由此道出陈仓,兵定三秦,奠定了汉王朝的基业。建安20年(公元215年),曹操破张鲁,取汉中,即自故道经散关、故道县、河池(今甘肃徽县),经青泥岭入嘉陵江到长举(今陕西略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的旧沔阳)至汉中。曹操北返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即北夺汉中后,诸葛亮兵伐祁山,其中6次途经南故道,经嘉陵江上青泥岭入河池沿洛水入青河沿到黄渚关,经晒经寺入西和县到祁山堡。据徽县考古发现,在今徽县青河沿古战场出土三国时期的“司马辅国”阴刻铜龟印一枚,印面2.6×2.6cm,青铜所铸,2009年经中国著名青铜器专家蔡国声先生和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育成、杨宝杰三位老师确认这枚铜印为三国时期大司马之铜印(现这枚印章存在私人手中)。此印可证明这条故道不但是商道、官道、民道、也是历史上兵家大道。

 

     

三国时司马印 徽县青河沿出土(私人藏品)

      五代以前,自褒谷北上的商旅和军队或从斜谷出眉县、或西经故道出陈仓。五代后斜谷道废弃。隋唐时期这条故道十分繁忙,中原入蜀,西南入中原各种商旅往来繁华,随着隋炀帝在全国大兴运河兴修水利,各地开通水陆交通。嘉陵江上的漕运也十分繁忙,备有专门的漕运衙门,故河池县(入泥河)是嘉陵江上游设漕运衙门重要地点,是秦岭南北航运的重要基地。近几年徽县嘉陵江沿岸出土许多瓷器、瓷片,无论是北方的青瓷,耀州窑所生产的青瓷碗、瓶、碟等日用品或南方各种窑口生产的兔毫白瓷均十分精美,堪称中国出土瓷器中釉色釉光最美的瓷器。据此证实,在隋唐时期由于河运的开通,嘉陵江是北入中原南入江南的重要航线,也带动了嘉陵江沿岸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宋以后青泥故道专用,修筑栈阁二千余间。为了区别于自汉中南下蜀中的栈道,通称北栈道或者“秦栈”。

 

北宋时期耀州瓷器

      在秦岭诸栈道中,故道的里程最长,达六百公里以上,途中需经过著名的秦岭、青泥岭、马岭、老爷岭及嘉陵江,汉水两支流间的八九处分水梁,因此故道以历史上“多坂、迴远”著称。与褒斜道等其他栈道相比较,从长安到汉中的故道里程要多出150-250公里。但故道具有其它路线无法比拟的优点,这就是故道从长安出发,越秦岭经甘肃陇南两当、徽县经略阳行经关中、汉中平原的平坦大道有250多公里,而且谷道部分除了若干险段外,嘉陵江、汉水及支流的河谷川道一般比较开阔,物产丰富,居民稠密,村落众多,经济发达,秦汉时沿途已设故道、河池、沮县3个县级治所,到了唐代增设凤州(今陕西凤县),兴州(今略阳)两个地区级行政治所,县级治所也由3个增加到6个。因此官员商贾经常经过此道往来,战时大量物资和人员也都利用此道运输。

      这条故道上著名的“青泥岭”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故道上的咽候要塞。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经故道上青泥岭出散关,兵定三秦。三国时诸葛亮六伐祁山经故道驻青泥岭兵伐祁山。唐时“安史之乱”,唐明皇避乱入蜀由陈仓故道翻越青泥岭去成都,南宋时宋将吴玠、吴璘、刘子羽、杨从义等诸将扼守青泥岭仙人关,以少胜多抵御金兵,创下中国军史上的有名战例。李白、杜甫、柳宗元为代表的历代文人墨客沿故道写下了近200多篇诗词歌赋,在中华文学史上著下了辉煌的文墨。北宋雷简夫撰书的《新修白水路记》记载,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前,青泥岭上置有“邮兵驿马156人骑,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另有执事役夫30人,青泥驿”。

      综上证实,故道上的青泥岭历史地位相当重要,文化底蕴深厚,是故道文化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徽县文体局副局长 许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