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草案)

30.05.2014  23:36

 

      徽县“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期(2011年—201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加快我县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市委《关于徽成盆地率先发展的指导意见》、《徽县率先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和《徽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徽县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展势头良好,各项指标明显增长
2009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为27.37万人次, 比上年同期增加6.83万人次,增长33%;全县旅游业综合收入为5548.7万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加1517.2元,增长37%。
      (二)发展思路逐步理清,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近年来,县委、政府明确提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县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排序和评估分析,提出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全县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
      (三)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大,整体形象逐步体现
      “十一五”期间,随着政府对旅游宣传促销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告牌等形式,认真开展了市旅游局主办的各项旅游促销活动。积极参加省文博会、西安国际旅交会、兰洽会、杨凌农高会及各市州举办的旅游商品交易会,对徽县旅游资源进行了多层次、立体式宣传。与周边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信息交流,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了我县旅游市场空间。积极举办旅游节会。自2008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三届徽县凤凰山民俗文化旅游节,有力地宣传了徽县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提高了徽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收集徽县秀美风光图片,继续在兰州市南关什字制作了多幅大型灯箱广告,长期对徽县旅游风光进行宣传并持续在省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中播放徽县三滩风景名胜区天气预报;在人民网上开设了《神奇的三滩》、《三滩映象》视频播放节目,加强对三滩旅游资源的多渠道宣传。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宣传扩大了徽县旅游在省内外的影响。
      (四)服务功能逐渐完善,旅游要素渐趋成熟
“十一五”期间,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加和旅游需求的迅速扩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要素配备步伐明显加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进一步完善,旅游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旅游专业服务队伍明显增加,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到2009年底,全县星级宾馆饭店实现了零的突破,其中三星级1家,二星级1家。还有两家按四星标准新建的宾馆正在建设中。又注册成立了一家国内旅行社。“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培训旅游专业服务人员100人次,其中宾馆饭店管理人员10人次,服务人员30人次,旅行社管理人员5人次,“农家乐”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30人次,导游员、讲解员25人次,其中取得导游资格证的人数有15人次,持IC卡导游人员10人次。旅游服务各个环节的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旅游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基本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五)行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十一五”期间,针对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服务项目明显增多、游客需求不断增长、服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技能不高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不断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严格各项法规、条例和制度的执行,严厉查处旅游服务中的违规操作行为。加强对景区点的监督管理,设立了游客投诉接待处,公布了旅游投诉电话,对旅游投诉都认真细致的解决,确保了游客合法权益。加强特色旅游项目的安全管理,消除了各种安全隐患,在全行业广泛开展诚信、安全服务活动,推行规范旅行合同。按照《徽县漂流旅游管理规定》,切实加强漂流旅游安全管理,成立专项督查组深入漂流企业实地检查,建立预警站,及时预报汛情,确保漂流旅游安全运行。重点督促整改了经营不规范,设施不健全,卫生条件差等现象的“农家乐”,规范了“农家乐”旅游市场秩序,提高了“农家乐”旅游接待水平。促进了全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十一五”期间,旅游安全形势基本良好,旅游服务质量投诉结案率达100%。
      (六)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对旅游业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市上领导多次就我县旅游业发展做出了明确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徽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把旅游业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并相继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旅游业支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县内宣传部门也加大了对徽县旅游的宣传力度,给予了社会舆论上的支持。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共识已经形成,全社会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面已经打开。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开发程度低。受陇南整体经济实力影响,对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过小,我县很多优秀资源长期停留在原始状态,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或过于简陋甚至很多是空白,不具备旅游接待能力,无法发挥其效益。
      2、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交通成为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县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分散,受交通不便制约严重。进入重点景区三滩景区的旅游公路目前修建了17公里,还未完全修至核心景区,其他景区点连接道路的建设严重滞后。宝成铁路徽县站基础设施多年来未得到有效改善,影响了徽县旅游业接待水平。景区景点内设施不完善、不配套,满足不了游客需求。
      3、市场促销力度小,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近年来,虽然在旅游宣传促销上进行了不间断的投入,但对于全县规模的宣传促销来说,还是力度不够,许多非常有必要的宣传活动和促销机会都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取消,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大媒体上也无法展示徽县旅游整体形象。与同处秦岭山地的兄弟市县相比差距甚大。
      4、资源整合难度大。目前,旅游业各要素和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均归属于其他行业管理,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不规范经营,不执行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标准,难以实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整合统筹规划、联合开发、合理利用难度很大。
      5、体制不顺,行业管理难度大。目前,从省旅游局到市旅游局都已逐步纳入政府序列的行政管理部门和政府组成部门。而我县旅游局至今仍是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而它却要担负诸如行政执法等宏观行政管理职能,在具体工作中,按照事业单位运作极不顺畅,工作运转受到极大限制,难以行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行业管理、部门协调、行政执法、依法检查等工作受到极大限制。
      6、旅游人才匮乏。一方面,徽县旅游培训力量薄弱,不能很好地满足县内旅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引进各种旅游人才的政策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这使得徽县旅游服务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二、“十二五”期间徽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设想
      (一)指导思想
      1、政府主导  当前,受我县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和旅游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决定了我县旅游业在一段时期内仍应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产业政策,扶持倡导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财政的大力投入,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维护旅游市场竞争秩序;通过编制和实施旅游规划来指导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市场定位;通过参加省内外各类节会进行统一宣传促销,打造我县旅游的总体形象。
      2、市场运作  市场的调控是牵引我县旅游业持久发展的动力。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资金的投入、旅游人才的配置都需要市场需求的配置。
      3、企业经营  旅游企业是旅游市场的细胞。而多元所有、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涉游企业是旅游市场运行的基石。各星级宾馆、“农家乐”、旅行社、旅游商店都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走企业自主经营的路子,通过平等有序的竞争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社会参与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强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界人士的参与、配合和支持。而只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共同努力,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规划原则
      1、突出特色  我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生态环境的翠绿,高山大峡的神奇,手工艺品的精湛,唐宋文化的深邃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本规划把体现其特色作为一个重要原则。
      2、综合开发  旅游是一项由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构成的活动。旅游业只有为旅游者提供综合性的服务产品,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使其旅游活动比较完美。因此,本规划把行、游、住、食、购、娱等多项服务作为旅游产品综合设计,对与旅游产品生产相关的道路交通、餐饮住宿、邮电通讯、供电供水、环境保护、“三废”治理等基础设施也适当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