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乡村的美丽逻辑 ——徽县美丽乡村建设侧记

22.01.2016  10:54

    甘肃徽县网讯 (记 者 宋 博)农业现代化的脚步不断迈进,城乡统筹不断推进,传统的乡村该如何转变?乡村的吸引力在哪里?令人眷恋的乡愁又是什么?
      走进金徽大地,来到点缀在沃野之上的一个个村庄,看到那些整洁秀美的农家院落,看到那些被保护传承的乡土风情,看到那些生活富足的乡亲,就会找到答案。
      美,从环境开始
      昔日的青泥村,在人们的记忆中,满是破落的泥草房、堆满柴草的院子、鸡鸭鹅狗满村乱窜,是一个大家只要一说起来都会撇嘴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徽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庄变美了,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不断增多。古老的青泥村,正在大力挖掘青泥古道文化,打造融古道文化、秦巴民俗风情、自然山水生态于一体的体验型、区域性、休闲旅游目的地。
      青泥村今天的变化,源于徽县对农村改造的规划引导、分类整治和精准发力。
      美丽乡村建设中,徽县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在充分尊重各地村庄原有的产业特点、人文特色、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村庄个性,尊重环境的承载力,遵循自然的原始美,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每个村庄当作景点来设计,把每户人家当作小品来改造。从村庄布局、景观风貌、产业优势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着手,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深入挖掘村庄特色,塑造村庄品牌。同时,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和地域特色,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可能在原有形态上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今,全县美丽村庄星罗棋布,风景如画,靓丽多彩。
      美,在富足中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为了美丽而美丽,不但要“中看”更要“中用”。增加老百姓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才是美丽乡村的落脚点和归宿。
      驱车驶入高桥乡四合村,让人颇为惊叹的不是四合村笔直平坦的水泥路,也不是路两侧栽植的各种景观树,而是育苗田里大片的整齐排列着的苗木。在晴朗的天底下,连片的苗木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
      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产村互动相融。徽县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大产业扶持,集约项目,集中投入,激活农村各种有效资产、资源,推进美丽乡村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拓展,努力实现“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目前,高桥苗木、嘉陵银杏、栗川烤烟等已成为徽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靓丽名片,更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美,在乡风中沉淀
      在伏家镇贺店村和谐广场广场漫步,是件既愉悦又长知识的事情。道德讲堂里,新旧二十四孝、古代圣贤、成语故事等10多个系列,数十幅墙壁绘画栩栩如生,浓浓的文化味儿,让村民们看着,美在眼中,甜在心里。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提升了徽县农民的物质生活,更让他们的精神生活富裕了起来。徽县把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结合起来,整合“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项目,有效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通过开展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为内容的“四新”竞赛活动和“致富能手”“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型农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美丽乡村建设,让徽县农村百姓尝到了甜头,参与管护的积极性高涨。“去年村上组织五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村百余户,除了在外务工的几乎都来了,村委会会议室头一回被挤得满满当当。”银杏树乡关坡村支书李长春说,在乡亲们眼里,创建美丽乡村,不仅要靠政府,还要靠每个人内心的自觉和坚守。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把美丽乡村建设好、维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