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乡村的美丽蝶变

15.10.2014  10:08

      金秋十月,徜徉在金徽大地,到处都是“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新景象 。
今年以来,徽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环境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方面下功夫、做文章,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变化,提升了幸福感。
      科学定位 绘就美丽蓝图
      每个乡镇村社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布局规模、基础设施各不相同,美丽乡村建设到底怎样搞?“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这是全县上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达成的共识。
结合实际,徽县提出了建设“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打造“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一户一美景”的“花园式”美丽乡村,绘就了一幅立体式、全方位的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在建设规划中注重考量当地特色和优势,依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的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做到因地制宜、差异化建设、个性化塑造。利用村镇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整村推进等多种模式,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建筑风格独特、服务功能齐全的“美丽乡村”品牌村镇。
      文化滋养 丰富建设内涵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诗仙李白对徽县青泥古道艰险雄奇的描述。大河店乡根据这一背景,充分挖掘,打造出了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氛围的青泥新村。像这样历史渊源深厚、文化风貌独特的美丽新村,在徽县还有很多。
      城关镇东关村是回族聚居区,依托回族文化,建设了东关穆斯林风情线。嘉陵镇田河村以坐拥153棵千年古银杏树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古树村”,培育形成了“赏银杏景、喝银杏茶、品银杏果”的银杏文化。
      徽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独特的本土文化资源引领乡村建设,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文化符号显现于村庄院落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靓丽名片,使秦陇文化、蜀道文化、红色文化、酒乡文化等独特文化资源展现于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良好乡风的形成。通过“五好家庭”评比,“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培育表彰道德模范、树立百姓身边的榜样,形成了邻里和睦、融洽和谐的农村新风尚。
      产业先行 盘活现有资源
      美丽乡村,产业先行。“美丽”不仅要山清水秀、村洁人美,还要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实实在在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红利”。
      徽县瞄准产业发展、依托项目带动、加大政策扶持,使农村现有资源得到有效盘活利用。高桥乡苗木繁育、泥阳镇蔬菜种植、嘉陵镇银杏开发……各乡镇都打出了自己的金字招牌;畜牧养殖、核桃种植、优质烤烟等优势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催生个体发展的同时,注重向规模化、产业化引导,全县先后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30家,辐射带动周边2.8万农户增收致富。
      与此同时,徽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把村庄当作景点开发,营造村村皆美景、户户有特色的环境氛围,形成了山水游览、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独具特色的农家风情旅游品牌,做活旅游发展的“大文章”。全县发展农家乐223户,接待游客11.5万人,创旅游收入3300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今的徽县农村,村容村貌改善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的定义更加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