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重力科学的空间旅行中畅游 ——中国科学院胡文瑞院士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胡院士介绍中国中国微重力科学成果
大家被微重力科学的魅力深深吸引
与现场同学做交流
胡文瑞院士学术报告会现场
4月25日上午,我校逸夫科技馆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胡文瑞院士以“中国的微重力科学研究”为主题做精彩学术报告,与全校400余名师生共同畅游在微重力科学的空间旅行中。
胡文瑞院士主要从空间微重力实验、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三个方面阐释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及前沿技术进展。他指出微重力是空间科学的新领域、自然科学创新的前沿、也是高新技术的尖端应用,以本人多年的实验研究经历为例,详细阐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推动我国空间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发展,是我国空间科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报告中胡院士通过对我国及俄罗斯、美国、欧洲各国航天技术发展历程的对比研读真实剖析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所面临的形势,罗列出我国目前在实验技术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国家需求的时代背景及微重力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指明我国微重力空间科学发展任重道远。他一言一行中都洋溢着对我校的爱意与关注,为我们在微重力科学中可从事的研究方向提出许多高瞻远瞩的建议。
胡院士的报告精彩纷呈,79岁高龄的他在报告中严谨缜密的逻辑思维、风趣幽默的话语、严谨的科研精神博得在场师生阵阵掌声。
胡文瑞院士简介: 我国著名的液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胡文瑞院士开创了我国宇宙磁流体力学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的研究,是我国空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也是我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在他指导下,利用实践五号卫星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空间两层流体实验,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并完成了“和平号空间站”和IL-16失重飞机中的两相流空间实验,首次发现了在低液相流速条件下的新流型分布区等新结果,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为发展我国空间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字体: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