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论

21.12.2014  03:41

    患“”男童何以走不出二次伤害?

    都说“人艰不拆”,可面对8岁的患“”男童坤坤,有些人选择了比“”更冷血的排斥。乍看上去,这得怪村民信息闭塞、观念滞后,可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有恐“”心理吗?从“京报调查”结果看,不到三成受访者对孩子跟患“”小伙伴玩耍完全不介意,说明这份“无知的恐惧”并不罕见。

    ——如今,就连联合国方面也对此事发表声明了:歧视必须停止。可以肯定,随着舆论聚焦、官方发声,涉事男童的境遇会迎来改善,可“媒治”下的关怀阳光会打照在其他患“”人群身上吗?对艾滋患者的“四免一关怀”又能否落到实处?还有,蒙昧的“谈艾色变”该如何从民众观念中剔除……这些问题无解,患“”者注定走不出各种二次伤害。

    城市发展不能仅仅寄希望于“改名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林州市政府在网上发文征求民意,欲将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此事一出,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当地政府表示,此事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具体情况还要看市里部署。

    ——某种程度上讲,城市“改名”的冲动和前些年一些地方争夺“名人故里”“傍名人”的做法如出一辙,至少从目前来看,真正从中得了实惠的并没有多少。作为一级行政单位的城市更名,不仅给当地数十万、上百万居民户籍身份信息等带来影响,更将对涉及该城市的所有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带来全方位的影响,光是地理标识的更换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而涉及上百万居民个人证件信息的更改,又将由谁来买单?花心思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不能走歪路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