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议

02.03.2015  02:36

    “北上深”人均年收入过4万“离谱”吗?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2014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2014年上海、北京、浙江、深圳等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4万元大关。

    @小蒋: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的统计数据很“离谱”吗?大学生招聘会上,月薪3000多元的待遇实在很普通。再如,给我家做保洁的小时工阿姨每小时拿25元,一天干6小时是150元,如果每周休息一天,一月约有4000元收入。至于月嫂、保姆、装修工人,他们的酬劳上涨速度,许多人更有体会。还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实施机动车限购,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涨,与居民收入又是何种关系?现实情况是,只要肯做事,不愁没饭碗,虽然挣工资发不了财,却也远不至于饿肚皮。必须承认社会存在机会与收入等不公,但也不能否认许多人的生活条件还是在不断改善。或许,抱怨可以作为一种解压的方式,但如果只有抱怨而没有实干,恐怕不会有太好的未来。

    政府采购“质次价高”,咋破腐败垄断?

    《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近日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日前,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负责人就《条例》的有关问题回答提问时表示,从近年来政府采购领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案件看,突出问题是质次价高。需强化源头管理和结果管理,做到履约验收把关严格,减少违规操作空间,保障采购质量。

    @叶祝颐:政府采购“买贵不买对”、质次价高,其背后的浑水到底深几许,令人浮想联翩。对此,一方面,采购方面对质疑,有责任向民众讲清楚政府采购商品高于市场价的原因;另一方面,纪检部门要介入调查,并公布事实真相。用翔实可靠的调查结论掀翻政府采购潜规则。看看政府采购“钱多人傻”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良法还要善施。从某种意义上讲,遏制政府采购腐败浪费要立法更要执法。强化对政府采购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监督问责机制,监管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督促政府采购者把招标流程放到阳光下暴晒,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27岁女博导引争议与“动辄网上喷

    27岁“女海归”陆盈盈成浙大教授、博导一事备受媒体关注。2月26日上午,浙江大学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发布《致歉》,声明“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盈盈博士被浙江大学聘为特聘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之前的网页内容有误,致歉。

    @熊丙奇:一个人如果有担任教授的能力,应该不问年龄,可近年来,年龄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早在20年前,我国高校就曾出现过26岁的正研究员,当时曾轰动舆论,可20年后,二十七八岁被聘任为正高职称,还会成为热门话题,可见人才观念还停留在20年前。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都在进行博导制度改革,即取消博导头衔,将其回归为职务。按照浙大的解释,可以招博士,却不是博导,这岂非怪事?这表明,改革并不彻底,一旦遭遇“质疑”,学校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回应。我国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改良我国的学术土壤,实行以学术为本的管理和评价,关注真实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关注职务表现。这样高校才能形成自己的公信力。而我国的社会舆论,也该从关注人才的身份、头衔,转变到关注人才的真实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