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微信公众号集赞是一堂反欺诈课

10.06.2014  13:05

  腾讯年初启动了打击网络黑色产业链的雷霆行动。9日首次披露的半年成果显示,目前微信累计封停了2000万个招嫖账号,3万个假货公众账号。同时,微信从9日起开始升级全新技术手段,对“集赞”行为进行全平台清理和规范。公众号累计发现1次有“集赞”行为,封号7天,发现2次封号15天,发现3次封号30天,发现4次则永久封号,不可解封。据了解,此举是为了避免微信欺诈行为。

  这些年,欺诈行为无处不在,从网络到现实,欺诈行为可谓无孔不入。垃圾短信、电视购物和微信“集赞”,一直都被认为是欺诈行为的高发地。对于垃圾短信,禁令可谓多如牛毛;对电视购物,禁令则是姗姗来迟;如今对微信公众号的“集赞”行为,也将进行技术封号。显然,无论是封停了2000万个招嫖账号,还是禁公众号“集赞”的行为,都是向欺诈行为宣战,这契合民意、值得点赞。

  遗憾的是,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总是骨感的。就垃圾短信而言,尽管禁令不断,但因为有运营商自身的参与,一直是屡禁不止,而公众也继续饱受垃圾短信之苦;至于电视购物,禁令不多,执行力度也不大,其如今依然活跃在电视屏幕上,哪怕不能在黄金时段进行,也能在三更半夜呐喊。有这样的前车之鉴,那禁公众号“集赞”将走向何方呢?这令人期待。在各方利益的搅动下,这项行为最终的结果,也将成为制度实施的试金石。

  客观来说,公众号“集赞”行为存在欺诈的几率是很大的,因为其动不动就是免费游、免费领礼品,而其兑现的难度,却是非常大的。光有噱头而不能兑现,是欺诈无疑。而日前,无锡市滨湖工商局也处理了一起酒店微信“集赞”失信案件,开出无锡对微信集赞失信违法的第一张罚单。这“首张”罚单,具备破冰意义。这意味着,即便禁公众号“集赞”最终无法照进现实,公众被骗了,法律依然是其最后的防线与武器。

  禁公众号“集赞”的行为,其用意不言而喻。一方面,是让微信的朋友圈回归本意,而不是商品的展示场。正如微信公众平台的解释那般,“任何时候,朋友圈都是私密的。不能在这里过度营销,是微信坚守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表明一种姿态,即在网络欺诈行为不断涌现的现实氛围里,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理应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从技术上对网络欺诈行为进行防范。

  禁公众号“集赞”的行为,正如网友所质疑的那般,不可能将欺诈行为连根拔起,而只是一个技术防范而已,可期待但不可依赖。真要遏制住欺诈行为,还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每一个人都应提高安全防患意识,坚守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底线;另一方面,对于任何的欺诈者,都应让法律亮剑,让其付出惨重的代价。唯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欺诈行为的发生。换言之,禁公众号“集赞”最大的价值,在于这是一堂反欺诈课,能带给我们足够的警示与提醒。(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