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基地带徒传艺 裕固族开创独特文化传承模式

31.08.2015  16:00

   中国青年网甘肃肃南8月29日电 (记者 王婧) 肃南裕固族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裕固族婚礼、民歌、裕固族服饰是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非遗保护项目。记者近日走访了裕固族文化馆,通过采访裕固族传承人,了解目前裕固族民族文化的发展模式。

  柯璀玲 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婧 摄

   文化传承遇到好时机 传承人间应加强沟通

  目前肃南裕固族国家级传承人共有4人,两个是民歌传承人,一个是婚礼传承人,还有一个就是服装传承人。这个人就是柯璀玲,国家裕固族服装传承人,省级皮雕传承人,今年55岁的她,14岁开始收藏,从舅奶奶那学做皮雕。她常说:要想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抢救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柯璀玲的儿子目前也在用自己方式传承着民族文化。柯璀玲表示,目前政府政策极力支持文化的保护工作,任何一个传承人都应该利用机会多做点事情。但是政府的重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传承人的国家津贴令一些追名逐利的人想挤入进来。

  另外,柯璀玲认为,作为全国唯一一位裕固族服饰传承人,传承人在交流上还是比较缺乏。传承人身上不仅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任务,传承人之间也应该多加强交流,让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融会贯通。

  柯璀玲 中国青年网记者王婧 摄

   收学徒办培训 开创独特民族文化发展模式

  柯璀玲踏遍肃南的山山水水、村村户户。用自己仅有的微薄工资,省吃俭用征集流散在民间的文物达三百余件,收藏生产生活用品百余件。经常有人建议她卖掉一两件藏品用来改善生活,她却坚定的认为,卖掉一件,对自己的民族就是一次犯罪。再困难也不能把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卖掉!
 2012年初,她创办起肃南县尧熬尔原生态文化传承有限责任公司,目的就是想创建一个真正能够全方位传承、保护、展示裕固族非物质民族文化理想平台,把裕固族传统民俗文化从衣、食、住、行、歌、体、文系列性加以传承保护。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创建一个能够“以文养文”持久良性发展的民族文化发展模式。2014年她带领她的团队开始创建肃南县裕固族民族村寨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尧熬尔于2015年8月10日开始展出,村寨建筑面积1000平米,活动场所两万八千平米。村寨共有三层,一层是餐厅,二层是展区,三层是学术研讨厅,当地一些老手工艺人在这里进行授课。

  目前,她的村寨共累计招收了200多人参加培训,并在培训期间每月给学生提供300元的生活费。学生年龄从20-50岁不等。柯璀玲会16种传统工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个工艺都能培养出一批人。

   文化根基深厚 文化传承血脉相连

  裕固族非遗传承借助培训基地平台优势,扎实开展民族文化传习活动。肃南县以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和各乡(镇)传承培训点为平台,组织开展原生态民歌大赛、民族服饰展示、原生态歌舞表演、非遗保护成果展览等宣传展示活动和各级传承人以带徒传艺的方式开展传习活动。

  在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织褐子传习所内,传承人兰英展示织褐子。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婧 摄

  传习班的老师由传承人担当。兰英,54岁,裕固族传承人之一,她说,目前虽然许多人都只把手工制作服装当成是副业,但是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民族服饰。兰英告诉记者,织褐子的技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现在家中的主业是放牧,在农闲时就会织褐子。

  在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织褐子传习所内,传承人安玉芬展示织褐子。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婧 摄

  安玉芬,裕固族服装市级传承人,自己织褐子技艺就是通过拜师学会的。以裕固族服装为主业的她现在每年的收益大概有3万。一套完整的成品,好点的一万,一般价格六七千。谈到未来,安玉芬说:“我将来打算把技艺传给儿媳妇。希望传承下去,让人们能够多多关注裕固族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