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史: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30.06.2016  13:20

徐绍史: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6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经济——新常态新理念新动能”分论坛上,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情况,以及化解过剩产能、民间投资、英国脱欧等问题,与会嘉宾进行深入探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发表主旨演讲并回答主持人和现场听众提问。

 

经济增速还处于合理区间

 

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近14%,经济增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达到25%。现在看中国的经济运行,应该用新视角。我们有一个大的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常态。”徐绍史表示,新常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还是非常健康、持续、平稳的。

徐绍史指出,增速变化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今年一季度,GDP达6.7%,CPI为2.3%,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18万人,处于6.5%-7%的合理区间。这三个数据充分表明,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有了变化,但是还处于合理区间。

结构优化主要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三产超二产”——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制造业;二是“消费超投资”——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投资。值得一提的是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优化。区域结构方面,原来中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但是现在东北板块和西部板块在去产能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问题,而东部和南部地区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城乡结构在不断优化,去年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6.1%。动能转换方面,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成为一种潮流。这些新动能虽然目前还不足以替代传统动能,但成长速度非常快。

 

潜力空间韧性都没有变

 

我最想跟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对中国经济一定要有信心。”徐绍史强调,我国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有13亿人口的市场,有9亿多劳动力,有7000万市场主体,“这就是我们的潜力、我们的空间、我们的韧性。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确保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徐绍史表示,要进一步推动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三去一降一补”。与此同时,要适度扩大总需求,要把补短板、调结构、培育新动能进一步推上去。

其次,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通过政策支持、市场环境来支持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与此同时,让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更好地完成转型升级,使新动能更快成长起来。

第三,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扩大开放,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目前,《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增加了50%,有股比限制的项目减少了40%。同时,在一些地区开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工作,为外商投资和国内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去产能任务一定能完成

 

分论坛主持人、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中心主任李稻葵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也许会导致增速的下降,那么增速是否有底线?底线又是多少?

徐绍史回答说,增速有底线,今年确定的经济增速是6.5%-7%,这是一个区间,区间意味着具有弹性。根据测算,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速不能低于6.5%。

在谈到结构调整时,徐绍史表示“非常艰巨”。他指出,结构调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除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外,还包括新动能、新业态的培育,农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提升。眼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化解产能过剩问题。

国务院决定先从钢铁、煤炭两个行业入手,化解过剩产能。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随后发布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徐绍史介绍,去产能任务已经开始落实,目前,与全国大部分省份、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了沟通,确定了今年的任务。今年要去掉煤炭产能2.8亿吨,涉及需要安置员工70万人;要去掉钢铁产能4500万吨,涉及需要安置职工18万人。8个配套文件已经下发,现在正在有序推进。

徐绍史指出,去产能涉及员工安置、资产处理、债权债务、兼并重组、转型升级,还要考虑产业布局,因此任务非常艰巨。他同时指出,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都在有力有序推进,“我很有信心,今年2.8亿吨煤炭产能、4500万吨钢铁产能任务,一定能够完成。”徐绍史说。

 

持续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工业及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放缓。工业投资73394亿元,增长5.4%,增速比1-4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116384亿元,增长3.9%,回落1.3个百分点。有记者问,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积极应对民间投资增速的下滑?

对此,徐绍史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社会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固定资产投资率增长9.6%左右,而民间投资进一步下降,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从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来看,对内达到64.2%,对境外投资占比67%,比重非常大。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市场的原因。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需求放缓,投资肯定受其影响。

第二,有政策落地的原因。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通常称为“36条”;几年后,又出台了一个“36条”,支持民间投资;2014年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共39条,重点在放宽市场准入与创新投融资方式方面提出了一些举措。政策很好,民营企业反映也非常好,但是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情况千差万别,有些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第三,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现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突出,需求也比较疲弱,所以投资要投向哪里?部分传统产业不能再投,新兴产业投资需要有技术储备、管理团队及市场开拓,需要一个过程。

近期,国务院组织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全国督查,并委托全国工商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展开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新华社也进行了大范围专题调研。

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听取了相关汇报。会议强调,一要充分认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二要以深化改革和政策落地见效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三要继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营造一视同仁的公平投资环境。四要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五要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严格的对政府违约和政策不落实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