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固:回忆过年的滋味

25.02.2015  18:47

  我的童年是在幸福中度过的,所以对过年有一种情节,那就是联系亲情。亲戚与朋友加起来才34家,没有当大官的亲戚,朋友也是一般普通劳动者。

  奶奶去世已经64年了,我们依旧对奶奶的曾孙保持联络,每次去奶奶家曾孙所在地邓家庄,6家亲戚,走得很乐活,正月里有猪肉烩菜令人吃得有滋有味的!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奶奶要去娘家拜年,一个白元就可以把10家亲戚走完,买一些奶果滋补品,遇到小辈发给压岁钱,用30惯麻钱就够了,每个孩子发给3个麻钱。

  我的奶奶出生在一般地主家庭,在华亭城里开旅社。奶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妇女,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到老年,奶奶都保持着良好的教养和做派,如喜欢种花、读书看报、喜欢家乡的食品--洋芋做成的各种年货商品。大年三十拿着《新青年》杂志给儿孙媳妇们念一念,《三字经》背诵得滚瓜一样熟悉,把个《战国策》模化地形神兼备,粉红色的嘴唇一张一息地,犹如在书场说书给人听。给家人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亲戚来家里,她拿出她的火罐茶叶,泡上红茶,把亲戚和我们这些孙子、外甥女叫过来,将她的宝贝分给我们。那种味道的茶水与洋芋食品,在精美的包装下,诱人地透出柔和的光芒,让我们忍不住馋涎欲滴,奶奶坐在那把四川绿竹靠椅上悠闲地看着我们吃得贪婪又欢快,脸上露出灿然的微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过年方式场景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在我的印象中,奶奶是温婉、娴雅、知书达礼的知识妇女的象征。长大后的我,知道了出生那样家境的她在土地革命中曾经吃过很多苦,但她从来不提。她总是保持着那份优雅和依然。她吃着华亭洋芋食品,饮着红茶,慢慢品味着一年又一年的青春年华,嘴里不知疲倦地念叨着春夏秋冬。她的红裙子是爷爷大年三十晚上赠给她的贺礼,贺礼很有年味,让奶奶慢慢品尝和咀嚼爱情的果实景象总是让我感慨。也许,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年味”带给奶奶的是一份对往昔少女时期富足生活的一种怀念,也是一种在繁华之后对良好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吧。

  奶奶带着妈妈在华亭一个山上逛庙会,婆媳关系很融合,花上一元人民币,雇头毛驴两个人骑上,一路上哼着小曲,浪漫自在地悠闲一番,这也算过年的滋味吧。

  时间过得真快,奶奶去世后,妈妈依旧学着奶奶的样子。她的儿媳妇一个个嫌她守旧,腊月二十三敬灶神插香火献干粮,三十晚上守夜,压岁钱要先磕头插香火,中年妇女经过文化大革命,觉得自己具有革命积极性。妈妈说:“一代代文化的断裂是最可悲的事情,犹如这传统节日,忘记它就是忘记亲情和孝义。”亲戚互相走动联系感情,朋友互相走动联系友谊,夫妻旅游观光开阔视野。年轻人读一些礼仪书籍丰富阅历,不至于丧失孝敬之道。有一些年轻人由于经济社会崇拜“金钱”风气丧失人情世故,变得“不人不鬼”,社会风气变得败坏起来,贪污腐化、堕落,买卖官位,把个过年走亲戚变成行贿“窗口”。这种味道已经背离文明传统,应该引起我们深深思索。

  中华春节味道,中华梦绕神追,中华民族正气气节,节节剑舞歌回。不少人们生活在记忆中,也生活在遗忘中,遗忘的是伤痛,记住的是美好。

  多少年过去了,过年的滋味依旧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当今社会。21世纪过年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情感、信念混合在一起,把心与情怀拉上心间又吞咽下肚,细细品味这其中的滋味,也许,情怀上进最后取代浮躁气虚,也许,奋发有为最终俘虏淫娃迷醉。

  时代在前进,过年依旧值得记忆品味。属于大家的春节日子,不会无缘无故从手指缝中悄悄溜走,因为需要年华的缘故吧!作者:徐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