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谦:一名老党员的“幸福账单”
山,连绵不断;路,在大山里蜿蜒,一个急转弯接一个急转弯。在大山深处的定西市通渭县北城铺乡徐阳村,今年79岁的徐有谦从1964年到2004年一直担任村支书。老徐退下来时,每每忆起他带领村民打水窖、修山路、推梯田、建村学等为村民办实事的事儿,还挺满意自己40年的村支书生涯。
但令徐有谦很是“意外”的,是近12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40年,熟悉的村子“改头换面”,越来越“陌生”了。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曾经让他苦恼的村里人的光景“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清凌凌的洮河水翻山越岭引到了家门口;他辛辛苦苦修的山路,变成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了家门口;村里发展起了规模养殖,贫困户有了新盼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亲身感受党的一项项惠民政策的温暖,亲眼目睹村民告别贫穷奔向小康大道,让这位有着57年党龄的老支书心潮澎湃。当他从新闻中得知将要召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党的十九大时,步入耄耋之年的徐有谦,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体会,给党组织写了一份特殊的思想汇报,说一说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算一算党为老百姓做的好事实事,晒一晒村民的民生“幸福账单”……
5月5日,记者来到徐阳村,见到了徐有谦。
陇中,苦瘠甲天下。
和通渭县其他地方一样,徐阳村“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自打记事起,徐有谦就没觉得水好喝过。
多少年来,全村近800口人就靠着村子前面深沟里的那眼泉水生活。说是泉水,其实细若游丝,天一旱就干了。
村里人只好“抢”水。半夜三更,全村人就排队守在泉边,一勺一勺地舀。常常是,前面去的挑一担,再后面的挑一桶,最后来的就将稀泥糊糊“刮”进桶里,挑回家里澄水。
1990年,徐有谦家盖房。那些天,除了帮工的工匠外,他专门找了10名精壮劳动力从早到晚挑水。那眼泉水不够,他们还整天在沟沟岔岔挨着找水。
为了解决吃水难题,一下雨,徐阳人就赶紧把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放在屋檐下盛水。每家门前还挖了个“涝池”,专门蓄水。
吃水这么难,谁都舍不得用。在徐有谦家里,几乎就没倒掉的水。洗脸的水,留着反复用;洗碗的水,喂猪。
2000年,省里推广的雨水集流工程延伸到徐阳村。徐有谦赶紧号召动员,带着村民挖了整整一年的水窖。他清楚地记得,那年,村里178户人家,九成以上都打了水窖。他家就打了4眼。
1958年,听着干涸的家乡要引来洮河水,小他6岁的老伴曾经上过老引洮工程工地。徐有谦万万没想到,活到快80岁了,去年冬天,清冽的洮河水,一路欢歌流进了亘古干旱的徐阳村。
甘甜的洮河水来了,村民开始告别苦涩的生活。“洮河水甜啊,熬的‘罐罐茶’真香。”徐有谦一脸幸福地告诉记者,村里现在已经有6户人家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洗澡也不是件奢侈的事了。
“三跑田”变成“三保田”,“烂泥路”成了“致富路”,村民脱贫致富的心劲越来越足了
到新世纪初,山旮旯里的徐阳村好像还被遗忘在群山里。2002年,村民到县城买个东西得走到5公里外的地方去搭车。那还是条坑坑洼洼的烂泥路,又窄又陡,不下雨时尘土飞扬,下雨时就像在泥巴里洗澡一样。真是“雨天像胶粘,晴天如吃土,走路怕摔跤”。
要想富,先修路。2002年秋天,当时还是村支书的徐有谦下定决心,发动村民义务修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这一天。
大伙儿积极响应,起早贪黑大干了60天,终于修了条5米宽、5公里长的土路,将村口到最近的公路连通了。
2005年,徐有谦刚退下来,在国家项目的扶持下,这条土路变成了砂石路。前年,这条砂石路又变成了又宽又平的水泥路,如玉带般将村子与乡里、县城以及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现在,每天有3趟农村客运班线车经过村子。村民们纷纷用上了“三马子”、农用车。仅徐有谦所在的徐庄组,47户人家现在就有20多户买了小汽车。
徐阳村,过去地无三尺平,村民住在陡坡、种在陡坡。往地里送粪、收粮食只能靠肩挑驴驮。陡坡地,还跑土、跑水、跑肥,玉米也种不成,村民只能种小麦和小杂粮。当然,地是广种薄收,“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徐有谦刚当村支书时,国家就号召修梯田。可多少年,靠人力修,费好大的劲也修不了几块。1996年,着急的他还借助项目,在村里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到2002年,全村2000多亩地,梯田修了不到600亩。
2002年,在他的联系下,修梯田的推土机进了村子。国家项目补些,农民自个儿掏点,连续“推”了好几年,到2010年,村里实现了梯田化,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站在山顶上眺望,层层叠叠的梯田犹如一组组激情飞扬的五线谱,在沟壑间编织着丰收的希望,令人心旷神怡。
致富产业越走越宽,惠民政策接二连三,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徐有谦当村支书时,徐阳人为了生计四处打工挣钱。看到这些,这位老支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也深知脱贫致富,产业是根。
2002年,借着退耕还林的机会,徐有谦尝试着在地里育了2亩半的云杉,想给村里闯出一条致富路。
令他欣慰的是,现在看来,这条路算是走对了。在徐有谦的带动下,村里如今家家户户育苗木,有云杉,有华杉,有油松。前不久,春季植树时,他卖了6000多株苗子,挣了3.5万元。
多少年来,村里只有460亩白杨树林,这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徐有谦组织村民栽植的。现在,林木成了致富源泉,再加上多年的退耕还林,村里的生态也变好了,山洼也变绿了。
更令徐有谦喜出望外的是,这些年,国家的扶贫政策越来越好。村里水来了、地平了、路通了,原来他觉得“没治”的特色产业,一个个趁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了。
陡坡地不能铺地膜,种不成玉米。自打平整肥沃的梯田修好了,结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金灿灿的玉米在徐阳村破天荒地“探出头来”,现在长成了“铁杆庄稼”。
玉米越种越多,饲料的问题解决了,村里养殖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养羊、养牛,上规模、换品种,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这两年,村里好多人都养起了“西门塔尔”品种牛,前一阵子,五湾组的王国礼,一头公牛卖了1.61万元。
就连有名的“难肠户”徐荣武也不出去打工了。去年,靠着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他买了3头牛。过完年,一头母牛下了小牛犊,已经成了4头牛了。徐荣武还准备扩大规模,这两天正忙乎着盖圈舍呢。
在国家危房改造资金的补助下,去年,徐荣武还告别了多年住土坯房透风漏雨的日子,实现了住“放心房”的梦想,搬进了5间砖混结构的新家。
“谁能想到,贫困农民盖房还给补贴?”徐有谦感慨地说,现在党的惠民政策接二连三,农民是“福中带福、甜上加甜”。农业税免了,村民种粮有补贴,养殖有补贴,买农机也有补贴,住院有合作医疗保险,孩子们上学还能吃上免费早餐……
现在,走在村路上,打量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越来越美,一派和谐、繁荣的景象,徐有谦感到处处是新的生机、新的憧憬。“今年,村里还要拉宽带呢。”县城工作的孩子经常喊他过去住,可每次早晨一去,到了晚上,他就和老伴赶回来了。他觉得,还是住在村里踏实、幸福。
不过,生活并不是十全十美。每回看见村小学,这位老支书还是不禁有点怅望。
徐阳村以前没有小学。1966年,徐有谦当村支书的第三年,他便带领村民在村西头盖了简陋的两排4间教室,建起了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小学。几十年来,学校翻新了3遍,变成现在的3栋6间砖瓦房,可没想到,去年学校不办了。原因很简单,学校没学生了,村里人都嫌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将孩子们送到县城或者邻近的步路川村子去上学了,那里的条件更好。
耳边没有了熟悉的孩子们琅琅读书声,徐有谦总觉得“缺了点啥”。不过,他常宽慰自己:“为了供孩子读书,村里人都能在县城租房,这不是说明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