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可追 毛泽东留在甘肃的题字

27.12.2014  11:27

  往事可追,毛泽东留在甘肃的题字

  讲述人:贺柏林宁县县委党史办主任

  毛泽东延安窑洞中伏案写字

  毛泽东接见甘肃的少数民族同志

  毛泽东题写的陇东报

  毛泽东为陇东中学的题字

  毛泽东为天兰铁路胜利通车题字 (资料图片由讲述人提供记者翻拍。)

  12月26日,这是一个伟人诞生的日子。121年前,毛泽东在这一天于湖南韶山出生。在伟人的人生历程中与甘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935年9月11日到10月16日的36天中,毛泽东率领红军从甘肃东南部走过,留下了许多往事,也抒写了许多诗歌篇章。如今人们所熟知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就诞生在甘肃境内。在这36天中,9月12日和27日,他主持先后召开了俄界和榜罗镇会议,调整战略方针,确定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同时,他领导红军加强了队伍建设,统一了行动步调。尤其是,他率领红军陕甘支队连续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激战突破腊子口天险、声东击西过渭河、抢先一步过西兰公路,最终率领陕甘支队胜利抵达陕北。1936年下半年,他虽然远在陕北,但指挥红军完成了西征,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的胜利会师,巩固了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今在通渭榜罗镇、在静宁界石铺、在镇原三岔镇、在环县老爷山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人们都知道,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也是一位书法家,在陇上也留下了许多题字。

  在伟人诞辰日之际,我聆听了一段毛泽东留在甘肃题字的故事。

  “忠心耿耿,为党为国”题字赠送陇东王善人

  回顾毛泽东留在甘肃的题字,它们见证了峥嵘岁月中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可以这样说,一次题字背后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说起毛泽东在甘肃题字,有一个王善人的故事不能不说。王善人是谁呢?他就是王维舟。王维舟人们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庆阳城一带老百姓,至今许多老人依旧对他念念不忘。王维舟是四川宣汉人,1911年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的起义,光复四川宣汉县城。1929年创建中共宣汉特支,领导了白羊庙起义,后率领红军游击队参加红四方面军。抗日爆发,陕北的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场。当时,王维舟受命率八路军129师385旅旅直机关和一个团编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驻守陇东。此时,正是边区最为困难的时期,王维舟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极大地减轻边区人民的负担。他在陇东人民心中有着非常高的声望,一首《唱唱咱们的大善人》说的就是王维舟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故事。

  为何将他称为大善人呢?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1939年6月的一天,王维舟带着炊事班的战士到河边挑水。他看见,一个妇女领着小孩,在路边摘榆树叶子、吃观音土。见此情景,王维舟痛心不已,赶紧将两人带回家,先让夫人安排饭,又将她们的衣服换了。等两人吃点东西后,才仔细询问情况。最后,王维舟专门给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写信,鉴于她们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给解决五斗粮和一些救济款,帮助她们度粮荒。在王维舟的热情帮助下,母子俩的燃眉之急解决了。绝处逢生的妇女逢人就说,王维舟是大善人。于是,乡亲们就称王维舟为“王大善人”。1942年夏收季节,家家户户人人都在忙碌。可是,有一户人家的地里却无人收割。原来,这家人有人生病,顾不上收麦。王维舟得知消息后,就带着警卫班几名战士去帮忙,人们感叹说:“还是八路军好。”

  王维舟在陇东的威望很高,这得益于他以身作则的作风。开展大生产运动时,不会纺线的他,竟然学会了纺线,而且利用休息时间,每天能纺线二两。一次,他将纺车搬到了院子纺线,看见旅长纺线,战士们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问这问那。他问一位同志,你们纺线吗?那位同志说,我们没有时间呀!王维舟说,我都能抽出时间来,你们也要能抽出时间呀!这话一说,周围的同志们纷纷点头。在他的带领下,军民大生产运动搞得风风火火。至今,流行不衰的《军民大生产》这首歌,就是那个年代从陇东唱响的。

  1943年,毛泽东主席为他题字“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面向群众”,李培福是首位受毛泽东题词表彰的县长

  在战争年代,基层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保证。只有干部带头,才能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解放后,曾任过甘肃省副省长的李培福,在抗战期间,为推动陇东根据地的廉政建设工作身体力行,成为廉政亲民的典范。

  李培福是华池县悦乐镇上堡子村人,7岁就给地主家放羊,后来读过一年私塾。曾当萝匠,贩过皮子。1933年,李培福参加红军游击队,次年春入党。1937年11月,李培福调任陕甘宁边区华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在“大生产”运动中,他领导华池县开荒12万多亩,不仅实现全县机关干部经费伙食自治,而且各项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他还培养树立了张振财、高隆清、乔连珠、李湖等劳动英雄。至今,在华池县还流传着一个“县长赔瓜”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940年盛夏。一天,华池县政府的通信员小张骑马去边区送信。由于事情紧急,小张匆匆赶路。谁知,忽然马惊了,马窜进路边的西瓜地里,这下可坏了,马蹄子乱踩,将好几个西瓜踩碎。种瓜的孙老汉看见惊马蹋西瓜心痛的不行。安抚住惊马后,小张连连向孙老汉道歉。孙老汉知道这事也不能全怪小张。谁也想不到,马忽然惊了。他只好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先赶路。”小张回到县政府,也没报告这件事。不过,李培福很快就知道惊马踩瓜的事。他赶紧带着小张去孙老汉家的瓜地,一来上门道歉,二来赔偿损失。看见县长亲自上门道歉,孙老汉很是吃惊,县长赔瓜钱就更不敢收了,但李培福坚决用自己的津贴给孙老汉赔偿了损失,他知道这些瓜或许是孙老汉一家几天的口粮。孙老汉硬是拗不过李县长,最后收下了赔偿。孙老汉说:“您真是我老汉一辈子见过最好的官哪!”

  “县长赔瓜”的故事至今还在华池民间广为传颂,也成了一段革命史上的佳话。1943年1月14日,西北局召开的高干会议上,毛泽东在李培福的奖状上题词“面向群众”以表彰李培福在大生产运动中做出重要贡献。李培福也是全国首位受毛主席题词表彰的县长。

  “战号”“陇东报”题写报名开先河

  现在,全国省级日报中很多是毛泽东题写的报名。在毛泽东题写的众多报名中,最为传奇的则是为兰州的刊物《战号》题名。

  在解放前,兰州是国民党严密统治的中心城市,怎么会有毛泽东题字的刊物出现呢?这话要从吴渤说起。吴渤,笔名白危,1938年3月1日,吴渤在兰州主编旬刊《战号》,刊名“战号”两字,就是委托彭加伦邀请毛泽东所题写。可惜的是,《战号》仅出版了两期就被迫停刊了。

  除了《战号》外,毛泽东还给《陇东报》题写过刊名。《陇东报》的前身是1937年10月在庆阳城出版的《救亡日报》。这份报纸也是党在甘肃最早创办的机关报。

  鲜为人知的是,《救亡日报》是在袁国平领导下创办起来的。袁国平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时牺牲。创办《救亡日报》时,袁国平的公开身份是陕甘宁边区政府驻陇东办事处主任,另一身份是陇东特委书记。

  据有人回忆,起初《救亡日报》是以“陇东通讯社”的名义创办起来的。1938年3月下旬,《救亡日报》改为《救亡报》,并改组为中共陇东特委机关报。1942年7月7日,《救亡报》正式改名为《陇东报》,报名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究竟是谁请毛泽东主席题写了报名,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往事很简单,既不曲折也不传奇。大概有两种说法,题写报名的事和马文瑞有关系。马文瑞是陕西子洲人。解放后,他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当时,马文瑞任陇东地委书记,他率先在陇东地区各级政府中实行“三三制”,毛泽东同志还亲笔为他题写“密切联系群众”的奖状予以嘉奖。

  有一种说法是马文瑞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信,主席题写报名后寄了过来。后来,马文瑞回忆说,他去陕北请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具体的细节年代久远已经不大记得了。《战号》和《陇东报》报名的题写,开了毛泽东题写报名的先河。

  在甘肃大地上,毛泽东还为陇东中学、为天兰铁路题字、为甘肃的少数民族题字,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