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和他的“影子”

17.12.2014  03:09

周庭英(左)和家人向记者展示皮影

    年轻时,他自带戏班,走乡入村,给千家万户带去欢乐;年老后,他带出的十多位弟子依旧活跃在“皮影戏”舞台。他叫周庭英,是平凉市。12月15日,记者来到灵台县星火乡上塬村张保塬社的周庭英家,80岁的老周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说起自己和皮影的故事,他笑着说:“像一场戏,一幕幕清晰得很!

    暗下决心

    成“影子”界的“名角

    1950年,16岁的周庭英虽然以全县第三的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但因父亲早逝,家贫如洗,他选择去朝那镇税所做招聘干部,两年之后终因家务繁忙,回家做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为了打发闲余时间,周庭英自制了一把二胡,每有闲暇,他就自拉自唱《血泪仇》、《穷人恨》、《一贯道》等当时流行的秦腔段子。他嗓子好,一开弦,左邻右舍的庄客就聚拢过来听戏,久而久之,就有了点名声。

    1953年,朝那镇一个叫张生林的皮影戏班头上门找周庭英,请他一起表演皮影戏,周庭英一口应承了下来。

    周庭英一入班子,就对老师傅的手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戏班里是拉二胡唱旦的,他在边上看老师傅挑皮影,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只听见台前群众叫好声一片。从那时候起,他暗下决心,要学好皮影戏,成立自己的戏班。

    周庭英回忆,挑好皮影不容易,要掌握好影子和亮子的距离,时间长了手上挑出老茧,觉得影子斤两重了说明是精细动作多了,这才算挑出了点意思。唱段最难,过去影子戏文没有戏本,都是老艺人口口相传,周庭英为学全这些戏文,先后跟了十几位师傅,前夜唱戏,后夜睡下背戏文,久而久之,他会唱《九莲珠》、《玉凤簪》、《双游狱》等30多套戏,挑得妙,唱得响,成了“影子”界的“名角”。

    带有灵气哪敢用钱说它的价值

    周庭英介绍,制作皮影是先将牛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再将人物器物图谱描绘上去,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上色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因为制作起来很费事,所以皮影就价格不菲,他这套家什,有人出2万多要买,他想都没想就拒之门外:“这哪是钱的事?匠人做这个是带了灵气的,哪敢用钱说它的价值?

    如今,老人虽然不能再亲自去演出,但他的大儿子周元德却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每逢庙会、县乡活动,他就带班子去演出,小儿子也在市剧团做事。老人自己也很欣慰:“手艺能传下去,这就是我毕生最大的愿望!”通讯员曹鹏伟王富强兰州晚报记者常舒清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