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危机报告”是“反四风”的一面镜子

29.05.2014  13:46

  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群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5月28日《京华时报》)

  这份形象危机报告,通篇都是负面词汇,如官员形象危机集中的五大风险领域被概括成了五个字:“”(贪腐问题)、“”(失职渎职)、“”(性丑闻、强奸)、“”(包括火箭提拔、“被影响”“造假造谣”等要素)、“”(暴力执法、遭遇暴力抗法、作风粗暴等),显得特别的触目惊心。

  不否认,这样的形象更多地是群众凭直观印象对官员整体形象的判断,不具确指性,并且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让相当比例的官员有“躺枪”的无辜。但是,应当看到这五个“”,都能够找到大量不胜枚举的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对官员形象和政府公信的巨大伤害。

  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反四风”的要求中,其突出问题同样包含有这五个字。而相对于活动中查找问题,不管从方式还是渠道来讲,群众对官员这些方面的评价和意见,显然就是温和和委婉得多。当然,表述与主观印象有差别是必然的,但是主观印象即便带有偏见,仍然是官员的风气在群众心目中的直接反映,就象镜子一样,其影像的美与丑都值得党政机关和官员反思。

  报告尤其令人意外的是官员形象最差的群体,并不是高居要位的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也不是拥有决策和审批的要害部门的人员,而是城管、学校、医院、农村以及民政等部门的干部。细思之,应该来说这些并不意外,看看这些部门及干部,其实都是与群众交道最为密切的群体,群众接触最多、感触最深。这不仅说明群众评价的真实性,也切实反映了直面群众的基层部门与干部,作为管理社会和服务群众的末梢,其作风状况直接决定了官员这个群体的形象。

  从一定意义来说,这样的形象危机报告是“反四风”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群众的喜憎,也寄予着群众的期待。其一是持之恒抓好作风建设,治本清源,让服务为民更深入、更彻底;其二是建立更加健康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的导向,让群众对形象偏好选项如“爱才喜惠”、能力本位”和“惠民导向”等“德才兼备”特点的干部涌现出来,使官员专注于实事,真正让社会获益;其三是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以服务、治理替代一元的管理,缩小政民的对立面,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