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8辆车被泡,当年教训忘了吗

18.07.2014  17:01

   18辆车被泡”是个提醒,事关民生,必须事无巨细。

   作者:王石川

  16日晚7时左右,一场暴雨让北京海淀区田村东路铁道桥下路段,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池塘,18辆途经此处的车辆被淹。

  暴雨积水,车辆被淹,似乎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水漫车辆,成因何在?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称,短时雨强较大,已超出当地排水标准,加上伴有冰雹大风,大量断枝树叶堵塞雨水箅子,影响雨水及时排出。一名车主也反映,当时四周的雨水都往桥下灌,“前后也就20来分钟,车就被没顶了”。

  尽管如此,也不宜将积水原因完全归咎为天灾。天灾背后,往往有应对的乏力。据报道,该路段没有设置固定值守点。无专人值守,或许有客观原因,但不得不说,相关部门的应急能力还需要提高。对短时雨强较大的状况,是否早有预计?对容易忽略的地段,是否该派人值守?雨水箅子被堵,是否应及时清理?

  诸如此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年雨季,我们看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显然覆盖的还不够全面,还有漏洞存在。要知道,事关民生,必须事无巨细。

  事发后,北京市委市政府下令调查积水原因,对积水路段的治理加快进程。按常理,水漫车辆但并没有人员伤亡,城市最高管理层却被惊动,似有“小题大做”之嫌,而这恰恰折射出公共治理在升级。事关公共安全,特别是在“7·21暴雨”两周年前夕,对暴雨积水越是如临大敌,越能彰显城市管理智慧。

  没人能驯服暴雨,但若能未雨绸缪,就能因势利导,最大程度减少各种折损。这需要城市管理者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就像香港迎战台风一样,从事前到事中、事后,都有成熟的制度安排。比如,在恶劣天气时,香港随处可见警告信号:工作单位、住宅小区会在醒目位置挂出警告标志,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上会向乘客提示天气恶劣的信息。

  “18辆车被泡”是个提醒,是向职能部门提醒,也是向市民提醒。雨季来临,减少暴雨带来的损失,既要掰手指,更需握拳头。掰手指,就是通过一、二、三各项要点,从政府到个人都做到心中有数;握拳头,是说各部门要协调一致,共同应对险情。(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