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强委员:创新绿色种植技术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柴强做客甘肃日报社、甘肃新媒体集团设在北京的全国两会全媒体演播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稳定粮食产量,加快农业科技改革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这让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干旱生境作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常务副主任柴强倍感振奋:“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粮食产量提高及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甘肃省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和东西方农业交流的大通道,农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无限,这就给了我们农业科技人员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农业领域也是主战场。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要服务于农业产业及产品品质的提升。”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柴强做客甘肃日报社、甘肃新媒体集团设在北京的全国两会全媒体演播厅,在谈到绿色发展理念时,柴强认为,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绿色发展,也是厚植绿水青山的一个主要措施。
柴强认为,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绿色发展,也是厚植绿水青山的一个主要措施。
作为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国家绿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学家,绿肥产业是近年来柴强研究的重点方向,目前在甘肃、新疆、青海、山西、云南等地均设有试验点。在他看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有些行为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作物生产中运用的增产技术——地膜覆盖,造成了土壤甚至景观的白色污染;再比如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了土壤、水体的污染,同时增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粮食需求的刚性约束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减量投入化肥、水资源情况下,如何平衡产品产出与土地供给的物质平衡问题,把化肥减量所提供的那部分养分,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补给到土壤里边去。老祖先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就是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其中,在农闲季节,农户通过种植一些豆科、禾本科的养地作物,在其生长盛期翻入土壤作为肥料使用,对地力提升、改善土壤健康、优化环境作用显著。此外,绿肥还有防病等一系列的优点。
但是,与现代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力投入的要求不同,诸多绿色种植模式存在农艺环节增多、机械化水平不足、劳力需求多等问题。加之增加投入获得的经济收益相对较少,用户接受的意愿不强。根据柴强的调研,发现只要给予农户基本的生产成本补贴,农户种植绿肥的积极性将大大提升。
柴强介绍,在去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他所提交的启动绿肥种子基地建设工程等提案,农业农村部已经对提案作了回复,相关建议将在国家种业工程相关内容的设计中给予重点考虑。而今年建议对绿色种植模式给予生态补偿,则是对去年提案的延伸和深化。
柴强表示,补贴绿色种植模式,是一项操作性强且能同步提升综合效益的农业补贴生态化途径。以“绿肥+主作物”“轮作”“间套作”为主的绿色种植模式,具有稳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病虫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优势,在我国有良好的推广基础。在南方稻区,农田引入紫云英,在一个轮作周期约能产生750元/亩的生态价值;在西北旱地,农田引入毛叶苕子,在一个轮作周期约能产生575元/亩的生态价值;西北绿洲玉米间作豌豆,比单作玉米节氮7.5公斤/亩、节水80立方米/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降低29.9%和49.3%,生态价值突出。
柴强建议,由中央财政对以绿肥为主的绿色种植模式给予专项生态补偿,重点对“绿肥+水稻”复合生产模式、旱地麦后复种绿肥模式、豆科与粮食作物间作模式给予生态补偿。
柴强认为,实际上农业的绿色生产、绿色发展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甘肃处于一个干旱程度严重、干旱面积比例大、干旱类型多样的区域,发展农业首先要解决干旱的问题,特别在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区,基本上80%——90%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灌溉,所以如何节约农业用水,用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发展和改善,这也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面对极具挑战性的地理环境,如果甘肃在绿色农业科技领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这些成果在相似地区的可复制性很强,也将为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事实上,在农业科技改革创新方面,包括柴强在内的甘肃农业大学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依托于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12个国家级专家团队和8个省级专家团队,甘肃农业大学长期服务于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在节水农业、设施农业、作物新品种培育、草食畜牧业等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为甘肃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