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首设回归适应大队

28.05.2014  20:04

  本网讯

  记者 周文馨 李鹏年

      “松鼠搬家!

  干警一声令下,由戒毒学员扮演的“小松鼠”开始寻找新的“”,但是“松鼠搬家”、“樵夫砍柴”、“森林大火”一轮下来,一名学员还是没有找到“”。“无家可归”的“小松鼠”面露窘态,只好乖乖接受“惩罚”——当众为大家献歌一首……

  这是记者近日赴甘肃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采访时,在该所回归适应大队看到的一幕。甘肃省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潘勤告诉记者,为了适应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需要,加强对戒毒人员的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戒毒率、降低复吸率,该所专门设立了回归适应大队。

  “回归适应大队对即将出所的学员进行集中培训,旨在通过营造家庭的磁场、社区的气息、社会的氛围,实现戒毒学员自管、自律能力的提高,以便出所之后更好地融入家庭及社会。”潘勤介绍,为增强学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该所4月17日组织回归适应大队学员走进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上秦镇敬老院参加了公益劳动。

  据了解,回归适应大队设立至今已经有两期共计32名戒毒学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亲情电话拨打、团体咨询、集体谈话、戒毒宣誓、心理测试及咨询等活动。大队还建立了回归戒毒人员信息库,对每一位即将出所的戒毒学员制订了详细的帮扶计划。

  回归适应大队教导员陈世英告诉记者,组织学员进行“松鼠搬家”、“人体拷贝”等游戏是其中的一项,目的在于让学员在游戏中体验竞争和被淘汰的残酷,感受合作的力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回归适应大队,既是所内戒毒的终点,也是所外后续照管的起点。数据显示:近年来该所所内戒断率均达到100%,但通过对2010年起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甘肃酒泉肃州籍200名戒毒人员逐一回访后发现3年复吸率接近半数。

  “戒毒人员出所后,缺乏专业的戒毒指导,加上这一群体回归社会后大多遭遇社会的歧视和家庭的冷落。一旦生活无望、就业无门,往往在失落中与毒友为伍。因此,扶上马有必要再送一程。”潘勤说。

  记者从该所教育科了解到,至目前已经对150余名出所人员建立了信息跟踪档案,其中的内容包括出所人员的就业、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戒断巩固等几方面,由教育科每三个月对出所人员进行一次电话回访,回访情况由教育科进行登记备案。

  该所还对每一位出所人员发放戒毒服务爱心卡,出所人员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随时联系戒毒所的帮扶干警寻求帮助。全所干警采取一对一延伸跟踪帮扶的方式,对60多名出所人员进行每月一次的定期回访。

  该所教育科科长白鹏飞告诉记者,目前所内开通两部戒毒热线电话,每日上午9点至11点、下午3点至5点专人负责接听热线,畅通与社区康复人员的沟通交流,随时向社区康复人员答疑释惑,提供戒毒相关咨询服务。

  此外,该所在支持指导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上下功夫,以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为试点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定期派遣心理咨询师走进街道、社区,为戒毒人员开展戒毒指导、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并与当地的禁毒办、司法局、社区等建立协调机制,帮助解决戒毒人员出所后遇到的就业、最低生活保障、住房等方面实际困难。

  据了解,该所还邀请相关部门以及安置帮教企业、爱心人士、戒毒人员家属等来所开展政策宣讲、就业推介、爱心帮教等活动,增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自信心和拓展就业谋生的渠道。同时,联系试点地区退休老干部、教师、复转军人、大学生、戒毒成功人士组成戒毒帮教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到社区、戒毒所进行禁戒毒宣传教育。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大戒毒、大矫治的工作理念,对所外延伸帮教内容进行完善和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走得出去、立得住脚、多方参与、齐抓共管、无缝对接、跟踪帮扶’的延伸帮教工作格局。”潘勤说。

来源: 法制网

责任编辑: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