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芳 :传承节俭文化
作者:张菊芳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节俭是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之一,作为当代青年,一批建设祖国的新生力量,有责任并且应该具备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这一代从小娇生贯养,奢靡之风也是处处盛行,所以我们更应该节捡养德,修身养性。
看到节俭这个词对我触动颇深,因为我从小出生农村,家里比较拮据,爸爸妈妈一向秉持节捡的优良作风,当然他们绝对不吝啬,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我妈总是提倡:“少借多还,吃亏就是占便宜。”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我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传承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节俭。当然这一品格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又有些许的“格格不入”。
记得小学和初中因为在乡里学校上学,家人也给我零花钱,对父母的辛劳又体会不多,偶尔买个雪糕,麻辣片吃吃,既没因为一毛钱的糖别人买了,自己没舍得买,但吃了别人的糖而感觉亏欠,也不感觉因为自己节衣缩食引来别人的嘲笑而难过。但是到了高中就有所差异了,高中我去了县城的一中读书,三年美好的光华中唯一让我“自卑”的是自己的节俭,因为在一个花钱光荣、拥有漂亮衣服、可以享受美食、带着高档学习用品、用一部手机知道外界奇闻异事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世界,节俭居然成了异样的事。但可欣的是在我的内心里,节俭就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尤其当我回到家,不向父母伸手要钱,不让父母因为我回家又没钱给生活费而自责,反而因为邻居家的孩子大手大脚,不体谅父母艰辛,爸爸夸我懂事而感到自豪,正因为如此,我渐渐地养成了自己独有的思辩力,不再因为周围同学所谓的价值观评判我行动的准则,也许有点特立独行,但是我总相信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成功路上不拥挤,只要是正确的,就勇敢的让它发扬光大。
上大学了,我又遇到了同样的尴尬,有次和一闺密出去找兼职,工作没找上,她就邀我一起吃个凉皮,这个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我想着待会到学校午饭还是要吃的,一碗凉皮也没什么营养,估计也不过三分饱,何必浪费钱又吃个不痛快呢,当然这可能与我不怎么贪食有关吧,就给她说:“我没带钱,咱们还是回吧,”但是她说:“难得出来一趟,怎么能不犒赏一下自己的胃呢,你别怕花钱,这顿我请了,”对于一个节俭的人来说,老让别人请客是一件极度难受的事,所以已经说谎说没带钱了,又奈不过别让她请,只能在极度别扭中吃一顿,所谓食不知味,思虑重重啊。朋友也说了,“下次这样我可真生气了,”所以只能期待下次有机会请人家一顿,不能老占便宜是吧。当然在一个贫富悬殊的环境中,我节俭的生活既让他们不解又让他们羡慕。不解的是因为他们都觉得没必要为一块钱的公交费而挤人多的路线;没必要为了一盘便宜的饭菜撑坏肚皮而不扔掉;没必要为一件四五十的衣服争论大半天的时间;更没有必要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收敛花钱的心......当然也许这一切在别人看来是有自虐倾向的,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当你把这些节省下来的钱投资在自我成长上,用在一份公益或者爱心事业上,岂不是让钱的价值更大化,也充分体现钱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让它在有理性的驾驭下创造良好的运行秩序。
羡慕的是悲惨的月末来临时,我的钱包依然不空,而他们只能“嗷嗷待叫”,每一天期待着父母的救援。其实节俭换个说法也是理性理财,知足常乐,不管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当以学业及德行为重,这些无形的宝藏才是伴随我们一生,并且受益无穷的财富。
时至今日,优良的传统文化依然在天际最耀眼的地方熠熠生辉。只是我们有很多人漠视了它的存在价值。也许国人总是相信外国的、进口的就是最好的,但是有没有人反省我们的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盛行以来至今,哪个国家研究的最透彻、传承的最好?当然人总有在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觉得弥足珍贵的天性,但是也不得不重视在新生一代的身上,到底有没有将国之精魂传承下来?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但是这些国粹有几个人都落实呢?时代是不同了,生活环境也天翻地覆,但是人的基因也越来越高级了啊,我们正向着优化的方向奔跑,为何好的文化却慢慢退化了呢。正如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人越来越圆滑了,但是信用世风日下了啊,“这点应该不能完全否定吧。所以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是有责任与担当的,不仅是不拖国家的后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奉献给环境最需要的地方,作时代的引领者,不管到哪儿,生活都因为有我们而越发富有生机。珍惜才会拥有,感恩才会天长地久。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年华中极速发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