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路就是昔日中华路
张掖路就是昔日中华路
一个老地名就是一段历史,它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老地名背后,都有一串串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据前几年的资料显示,约有40%的具有历史底蕴的兰州老地名已消失,有许多老地名被各种各样的新地名所覆盖。
兰州老地名消失,大都是因为地理实体不存在而被弃用,也有一些是大地名兼并了小地名,还有一些是有代表性的新建筑拔地而起替代了老地名。不论何种原因,每一个老地名的消失,让兰州失去了一份历史的记忆,减少了一份这个城市的文化含量。能不能将兰州的历史文化延续下去,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说起兰州的老地名呀,那可是多了,如果感觉少的话,那是因为太多的老地名被人们遗忘了,像今天繁华的张掖路,过去就叫作中华路,过去的中华路也是兰州最繁华的路段。在当时,甚至比现在的张掖路还要热闹。”70年前就是“玉盛祥”钟表眼镜行老员工、今年近九十岁的李玉琮老人说。
“解放初期,现在的张掖路叫中华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叫中华路,后来才命名为张掖路。那时,‘玉盛祥’眼镜行就在张掖路上,位于当时的辕门和鼓楼之间,在中华路上的北边。当时的中华路上,有装修豪华的商铺,雕红刻翠,匾额招牌高挂。大约在1941年,兰州有了电,一到夜晚,中华路就亮起了电灯,是兰州最早亮起电灯的地方。一盏盏灯笼和一个个旗幌、牌匾,显得商贸很繁荣。在1949年解放的时候,中华路也是兰州最繁华的地方,商铺林立,人流涌动。”李玉琮老人说。
对于中华路的印象,除了李玉琮老人的回忆外,兰州杨记眼镜行的第三代传人杨言义老人也有着自己的情怀。他说:“今天的中央广场以前是兰州的辕门,我们眼镜行原来的地址就在辕门附近。当时,这里是兰州繁华的闹市区和最热闹的中心,分布着林林总总的书局、钱庄银楼、金店、五金店、当铺、药店、军衣社印字馆等商铺。绸布、绸缎、百货、毛皮、茶庄、酱园、作坊夹杂其间。从辕门向西一直到现在的西关十字附近,叫中华路,也就是今天的张掖路步行街区域。在当时的中华路上,在这么多的商铺的经营者中,外地人居多,有来自北京、天津、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的商人,也有兰州的生意人,兰州本地人大多经营水烟。”杨言义先生说。
如果说来自老兰州人对过去兰州中华路的回忆,给我们一种神秘的感觉的话,那来自官方的史料则更能让我们对兰州过去的情况产生感叹。记者去年采访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邓明老先生时,他向记者介绍:“过去的辕门,就是现在中央广场的国旗附近。从辕门向西走,就是中华路。”1942年,当时的政府把现在的中央广场以西称为中华路,以东称为东大街,从1942年到1958年期间,一直叫作中华路,从1958年起正式改名为张掖路。
过去的中华路是兰州的繁华地带,现在的张掖路依旧是兰州最繁华的地段。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条富含风水的宝地呢?据邓明先生介绍:“中华路,也就是现在的张掖路,一直就是距离甘肃政治经济中心较近的地方。”今天的省政府是明代的肃王府,到了清朝,成为了陕甘总督衙门;清王朝统治时期,陕甘总督衙门是当时兰州最大的衙门,它位于兰州城区中心,特殊的政治和地理位置,成为商贩在衙门周边摆摊设点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中华路上依然是一派商铺名店云集的景况。1942年,当时的兰州市市长蔡孟坚提出重新维修并拓宽中华路,将原来的路拓宽后铺设碎石,1942年年底改造完工被正式命名为“中华路”。再加上当时总督衙门周围寺庙、道观、城隍庙相对集中,因此这一带的行人络绎不绝。
伴随着新世纪的步伐,刚刚建起的张掖路步行街更平添了现代化的风采,我们不仅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厚重交融,更憧憬着未来的灿烂美丽!鑫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