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成效显著

26.05.2017  11:05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农业部和省农牧厅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部署,紧密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始终坚持把清理整治以废旧农膜为主的“白色污染”作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压实责任、创新举措,建立了政府动员、农民参与、企业回收、财政奖补的工作新机制,助推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顺利进行、成效显著。

一是政策补贴,动员全民参与。为集中治理残留废旧农膜,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市上以废旧农膜清理整治现场会的形式,就如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城乡环境和建立治理长效机制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各县(区)成立废旧农膜回收治理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扶持政策,积极动员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废旧地膜回收,每公斤给予1元补助,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残膜治理的积极性。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48万元,完成废旧农膜回收1.27万吨,回收率达到82%,高于省农牧厅下达目标任务近3个百分点。

二是上下联动,健全回收体系。各县(区)按照“收集有网点、加工有企业、收购有专人”的工作思路,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撑,根据市县乡覆膜生产面积和回收加工企业分布情况,全面推进废旧农膜划片回收。目前,每个重点县(区)已建成3-5户农膜加工回收企业,每个重点乡镇已建成1-2个固定回收点和3-5个零时回收点,全市共建成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28家,废旧农膜回收网点84个。市县(区)财政按照企业回收加工量,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农膜回收企业予以一定补助,确保了各村、各户残膜“拾得起、收得走、有出路”,逐步探索形成了捡拾、收购、储运和转化一条龙的废旧农膜处理体系。

三是部门协作,强化市场监管。结合全市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市县(区)农业部门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督抽检,开展联合执法19次,检查地膜生产企业11家,农膜销售门店312家,重点查处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1mm、耐候期小于12个月的地膜和厚度小于0.12mm、耐候期小于18个月的棚膜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市政府成立督查组,对各县(区)合格农膜推广及废旧农膜回收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为全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加大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治理残留废旧农膜的通告》的宣传,大力宣传废旧农膜残留的危害性和治理残膜污染对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引导广大农户按规定使用地膜,主动对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道路渠系中散落的废旧农膜进行捡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同时,把技术推广作为治理废旧农膜污染的有效抓手,各县(区)先后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议60多场次,对“一膜两用”新技术、地膜捡拾新机械和残膜加工回收先进经验进行推广培训,为进一步高效治理废旧农膜残留污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是严格奖惩,建立长效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甘州、临泽、高台等县(区)探索建立了地膜回收保障金制度,将废旧农膜回收纳入玉米制种基地落实和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的前提条件,在协议签订前,要求制种企业和土地流转单位主动履行废旧农膜回收责任,确保秋收后废旧地膜及时清理回收。市县(区)进一步强化项目整合,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结合山水林田湖项目实施,市级财政计划在2017年至2019年投入3000万元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及乡镇村回收网点进行改扩建,切实提高地膜回收加工利用率,减少环境二次污染。同时,继续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推动废旧农膜回收治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张掖市环境保护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