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掖市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27.08.2015  15:20

我市成功入选并已启动实施“两创示范”城市,这是事关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事,必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结合对“两创示范”的学习和理解,现按照社科联的调研命题,就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发展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一、张掖工业发展的历史

早在4000多年前,境内先民就制作使用石器、骨器、陶器;夏商时期,已有青铜冶炼,锻打和器具制作;西汉时期,铜器陶器已广为应用,铁器、木器、砖瓦、陶瓷等手工业等陆续兴起;北凉时造纸业开始兴起;西凉时手工纺织业开始发达;北魏建筑、雕塑、彩绘业盛兴;隋唐棉纺、毛纺、食品加工普及发展,隋炀帝西巡至山丹焉支山举办“万国博览会”,使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和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唐朝时冶炼、铸造技术已较精湛;宋初,开始吸取中原,中亚先进技术,皮革业、纺织业、酿造业、印刷业开始发展;元朝,张掖曾设九局,管理手工业,酿造业、皮革业、金银业、服装业快速发展。清康熙年间,城镇出现多种作坊,农村普及棉织用具;清末海路开通,“丝绸之路”趋于萧条,手工业生产与经营规模逐渐缩小;民国时期,承袭历代传统生产,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品分类渐细,尤其机器工业萌生,使近代工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有4窑、12坊、16匠,半机械和机械工业起步发展。

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建设迅速发展,逐步建成有地方特色的多门类的规模工业体系。经济恢复时期,接收官僚资本,兴建国营企业,改造私营企业,扶持和发展集体、个体手工业,个体手工业得以快速扩张,到1952年,国营、集体、私营、个体工业发展到2536家,产值达267.37万元。但国营、集体占比低,只有31家;1953-1957年,执行第一年五年建设计划,国民经济建设全面铺开,工业投资迅速扩张,期末,国营、集体工业企业总数达155家,产值1376.92万元,分别比1952年增5倍和4.15倍。“二五”和调整时期,由于“大跃进”期间左的错误,一度使工业经济发展受挫。后经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关、并、转一大批企业,“二五”末,工业企业减少为135家,1965年,工业产值1359.56万元,比1957年减少1.25%;“三五”至“四五”期间,工业经济呈现稳步发展势头,工业企业数量、产值均比“二五”有较大幅度提升,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五五”期间,在调整改革的基础上,生产和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投资和效益逐步上升。“六五”期间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指导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工业生产在调整改革中稳步发展,期间,张掖完成技改、扭补,支边项目238个,工业企业数量增长到1390多家。“七五”期间,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坚持挖潜、开发、改造,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1世纪以来,历届政府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战略定位,“九五”期间,确定了“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和“电、煤、钨、铁、铁、种、芋、红”的项目体系;“十五”确立了“抢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加快了张掖发展”的发展战略和“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目标;“十一五” 确立了“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和“四市”建设目标;2015年确立了“四二”部署、“六六”“战略的战略定位。期间,经历了企业承包、租赁、破产、兼并、产权转让、整体出售、改制的种种阵痛,也经历了企业转、改、升的历炼,但总体看,方向是一致的,就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自然禀赋,以发展能源、食品、化工、建材、冶炼、煤炭、电力等支柱产业为重点,环境友好、可持续、新型化、更趋合理的工业新格局逐步形成和巩固。

共和国成立76年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市工业经济经过多种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坚持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产品由建国初期的20余种发展到千余种。产品质量也不断提高、知名度明显扩大、先后发展了高强度瓦楞纸、麻黄素、泥浆助剂、胶合填充板、番茄红素、阿维菌素、辣椒红素、叶黄素、番茄籽油、双歧因子、等300多项省级400多项市级新产品;收割机、硫化碱、工业硅、甜菜粕、西红柿酱、肠衣、脱水蔬菜等20余种产品出口创汇,54种新产品获甘肃省著名商标 ,2种产品获国家驰名商标、5种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0多种产品和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总体看,张掖工业经济发展大致经历5个阶段:一是萌生发展阶段。从远古到北魏时期、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为主、加工生产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必需品。二是快速发展阶段。从隋唐到民国时期,主要特点是手工业高速发展,产品种类增多,除自给自足外,部分产品作为商品出口创汇。三是计划发展阶段。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到“七五”末,主要特点是工业生产主要根据国家战略和发展需要,计划加工,调整生产,完善提高。四是改革转型阶段。从“八五”初到“十一五”末,主要特点是改革调整,开源节流。企业发展开始依靠科技进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五是创新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主要特点是创新驱动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旋律,生态工业成为发展的总取向,循环发展成为发展的总目标。

回顾历史,张掖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各种挫折,始终在种种困难中改革发展,砥砺奋进,留下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和厚重的历史遗产。一是奠定了工业基础。工业企业从建国初期的2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1095家,产品种类以20余种发展到现在千余种,工业产值也从260多万元大幅提升到2014年的119.4亿元,基本形成了产品种类齐全,地方特色突出,企业制度健全,科技支撑明显的新型化工业格局。二是锻炼了创新人才。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从建国初期的不足3900人壮大到2014年的近12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技术人员3500多人,企业家达到1100多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会管理、懂经营、有技术、善创新的企业人才。三是积累了经验。企业管理从“一条鞭法”到计划统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业发展导向从自给自足到政府统筹、市场导向;发展理念从资源的粗放利用到立足资源优势,秉承自然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这些都是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四是培育了发展氛围。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培育,“发展是第一要务,企业是发展主体”的共识逐步凝聚;探索出了政府支持、项目带动、科技支撑、突出特色,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多渠道支持企业创新,多途径研发创新成果,多层次推进成果转化,多方位培育新型产业的发展氛围逐步形成。

二、工业发展的现状

1. 生态工业取向。 十二五以来,全市工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的区域发展定位和“四市”建设目标,重新审视市情,准确把握全市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大势,始终秉持“兴于生态、立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坚持在生态背景下加快发展工业,推动工业经济向低碳、循环转型,确立了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两新一特”的工业发展新思路,以生态环保的理念谋划工业发展,用循环经济的手段推进项目建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工业结构趋向合理,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生态工业已成为工业发展的总取向。

2. 重点产业确立。 围绕张掖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特色化、规模化农畜产品加工业;依托祁连山及周边省区优势矿产资源,发展以煤炭冶金化工为主导的矿产品加工业;立足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发展以风光水电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发展以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以“两新一特+ X”(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煤化工、矿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先进装备制造等)为主导。

3. 园区基地形成。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现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省级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达370.01平方公里。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发展,园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省级以上开发区基本实现“五通一平”,特别是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民乐工业园区核心区配套设施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较强。至2014年底,园区内有各类企业830户,其中工业企业453户;园区总人口10.38万人,从业人员6.66万人。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电力能源、冶金建材、矿产化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五大产业体系。2014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8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5.17%;实现工业增加值68.4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1.51%。

4. 招商引资推进。 通过市县两级共同推动,搭建了良好的招商引资服务平台,构建了高效的项目落地工作机制,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水平不断提高,引进了一批综合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好项目,实现了从“”的增加向“”的提升和飞跃。2012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9亿,2013年247亿,2014年338亿,今年将超过400亿。1-7月,我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69项,总投资660.93亿元,新签约项目落实到位资金113亿元;续建项目148项,落实到位资金152.37亿元,新建和续建项目共计落实到位资金265.37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260.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63%,完成全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的65.06%。签约项目数、投资额、到位资金同比大幅增加,

5. 科技创新支撑。 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工业类科技项目55项,争取国家、省级工业类科技经费3059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8亿元,为园区优势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和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在逐年提高,2014年达到4.26亿元、占GDP比重1.23%。市本级和甘州、民乐进入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创建科技平台4个,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 家、高新技术企业 9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9户、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孵化基地5个,建成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6家,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40%以上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全市拥有专利的工业企业129户,占工业企业的11.7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88件,位居全省第四。

6. 融资支持拓展。 积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主攻新三板,支持上主板,扩大股权融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PPP模式、BT模式和创新资本金等模式扩展融资渠道。5家企业在上海股交托管中心挂牌,85家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全市有22家融资担保机构(6家政府主导、16家民营),2014年担保总额超过21亿元;与银行合作开发了包括助保贷、税易贷等多种金融创新产品;已建成城投公司、旅游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两大投资公司,正在筹建农投公司、交投公司两大投资平台,根据规划,将形成城投、文投、农投、交投四大集团相互支撑、相互担保的政府融资平台。通过政府发债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发行政府城投债11亿,借助省政府代发地方债15亿。2012年存贷比仅为57%,今年一季度的存贷比已达到82%,上半年贷款余额高达490亿。

三、工业发展的思考

中共张掖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张掖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以来,特别是今年召开的市县区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确立“四二”部署、“六六”战略和最近举办的市委中心组扩大会议之后,一个新的创新氛围逐步形成,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要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这一主旋律。 当前,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发展的主旋律。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二”部署和“六六”战略,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也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旋律,紧紧围绕“两创示范”工作的推进落实,把企业科技化、产业高新化、园区循环化“三化”同步,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四链”融合,信息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文化体系“四体系”共建,开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阶段。

2. 要把政策引导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政策引导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做到“能放全放,能减全减”,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宣传国家、省市有关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政策落实,并配套出台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在科技创新和创建名牌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工业企业予以重奖,激发中小企业提质增速活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3. 要把服务保障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优化政务环境,实行“一窗受理、一口收费、并联审批、一站办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采取授权的办法扩大园区自主权,实现园区的企业在园区内登记注册。分类做好大、中、小企业的服务工作,制定服务菜单,开展面对面服务、点对点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企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获得支持和发展。建议成立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承担或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调研课题研究,组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建立小微企业服务超市,为小微企业提供财税代理、法律顾问等优质服务。

4. 要把科技支撑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对接合作,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倡导每个规模企业联系1家高等院校或研发机构,建立产品研发中心,争创国家、省级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帮助、引导企业争取、实施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强化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保护;实施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行动,双向调整、选择,柔性吸引高校、院所百名科研人员到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引导各方面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努力营造“时时想创新、处处讲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5. 要把资金保障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建设融资平台和担保机构为重点,以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公共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为政府重点投资的领域,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企业出资、信贷融资、引进外资等途径,多方加大科技投入,引导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向创新产业倾斜,推动形成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的研究开发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政府性担保基金和投融资平台,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助保贷”行动。与金融机构建立“直通车”式的工作往来,在相互支持中实现互利共赢;鼓励引导企业通过PPP、创新资本金的BT模式、创新券、天使基金等模式进行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6. 要把产业循环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我市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我们既有明显优势,也有明显不足。因此,要找准并认真研究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差距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症结源头和关键节点,制定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解决问题、缩小差距。积极构建“张掖模式”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具有张掖特色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以不同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产业间横向关联配套、纵向耦合延伸的产业网络,培育新能源、有色冶金新材料、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重点产业育繁推、产加销一体化的科技支撑体系。

7. 要把基地配套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重点在两个国家级园区和五个工业园区加快完善以信息服务、创新服务、要素服务和市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体系,把园区打造成综合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摇篮和国家产业承载转移的宝地。

8. 要把关联市场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选择。 目前,我市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的开放性、竞争的公平性和运行的透明度都有待提高,尤其是部分基础产业和服务业价格关系尚未理顺,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正确处理产品市场、地理市场、时间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各种市场的关联度,以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的功能和长处,增进社会经济活力和效率。

9. 要把主体活跃作为推动企业发展重要评判标准。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经营主体之一。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有效的技术支撑体系,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信息、市场诸多难题;培育企业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增强企业集成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借鉴“酒嘉经验”,引导企业实现弯道超车,加大人才、资金和技术积累,助推张掖尽快进入国家“一带一路”第一梯队。(张掖市科技局局长 甄广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