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大力发展外向型蔬菜产业

03.06.2015  06:32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瞄准中西亚国家和地区,大力开展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积极推动以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初步走出了一条外向型蔬菜产业发展之路。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加快基地建设,积极引导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我市把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来培育,把基地建设作为蔬菜出口的“第一车间”来打造,采取整合涉农资金扶、争取政策项目帮、强化科技与信息服务促等措施,多管齐下支持蔬菜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的排头兵。组织编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张掖绿色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高原夏菜70万亩,设施蔬菜20万亩,食用菌10万亩,年产蔬菜400万吨,蔬菜冷藏能力达到40万吨,实现蔬菜总产值80亿元,力争将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西北冬春淡季蔬菜生产供应及集散中心和中国西部食用菌生产基地。201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3万亩,生产各类蔬菜258万吨,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种植收入达1430元,贡献率达15%。累计建成高原夏菜标准园、设施蔬菜标准化小区93个,育苗中心16个,认证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蔬菜类产品86个,“三品一标”蔬菜面积达51万亩。全市蔬菜产品连续多年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全力打造出口中亚、面向高端的绿色、有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成出口番茄酱标准化种植基地3万亩、出口脱水菜标准化种植基地10万亩、出口露地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

   二是突出龙头带动,注重品牌创建,积极培育外向型蔬菜产业集群。 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坚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积极扶持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外向型蔬菜加工、营销,支持外向型蔬菜生产企业参与蔬菜加工及外销市场开拓工作,培育了一批经济实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建成蔬菜加工企业4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6万吨,形成固定资产9.17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年实际加工量62万吨,有3家企业获得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成高台中化、甘州屯河、老寺庙农场等番茄酱加工企业6家,年生产番茄酱3万吨,产品全部出口;“中化”牌番茄酱获甘肃省名牌产品,80%以上产品出口欧洲。建成甘绿、四通、凯美达等脱水蔬菜加工企业18家,年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甘绿”牌脱水青(红)椒粒获甘肃省名牌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民乐紫皮大蒜、高台洋葱、民乐马铃薯等产品年出口量达到30万吨,年实现出口货值1000万美元以上。与此同时,按照“统一品牌、抱团发展”的理念,发起成立了“张掖市蔬菜产销协会”,围绕食用菌产业高起点、高原夏菜大发展的目标,统一注册了“金张掖夏菜”商标,采取“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的“四统一”模式,建立了“张掖市蔬菜产销协会专家服务平台”,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培训和市场营销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我市高原夏菜的市场影响力。

   三是完善流通体系,创新营销模式,积极开拓外向型蔬菜产业市场。 为了加快农业向西开放步伐,提高张掖农业的外向度,我市把流通和营销作为蔬菜产业长足发展的关键来抓,着力解决特色农产品“卖难”和“卖贱”问题。一方面是完善产地物流和市场体系。建成各类产地批发市场91处,其中农业部定点蔬菜批发市场2处,中小型定点批发、销售网点89家,年交易总量达52万吨;占地406亩的张掖绿洲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项目一期1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己完工,今年6月可入驻交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全国农交会、北京优质农产品展销周等大型展会,不断宣传扩大“金张掖高原夏菜”的知名度,提高我市蔬菜及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力办好张掖绿色有机农产品博览交易会,促进国内外客商来张掖洽谈交流。另一方面是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在省农牧厅和省商务厅的支持帮助下,张掖市发年农产品有限公司于2013年12月在霍尔果斯品岸建立分公司,成为我市第一家鲜活农产品直接出口中亚市场的企业,2014年出口蔬菜5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今年初签订供销量10万吨、销售额达2.57亿元的新鲜蔬菜出口贸易合同,前5个月已完成出口2万吨,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今年5月19日,张掖市泽源农贸发展有限公司“深加工及储运冷链物流项目”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奠基开工建设,成为我市农产品出口中亚的又一平台。在这些企业的探索实践和带动下,“出口营销公司+本地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营销模式已在我市悄然形成。(张掖市农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