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一山一水 承载绿色梦想 张掖出台自然保护区治理提升三年计划

16.01.2017  19:33
    冬季的黑河湿地草黄鹰飞,与远处苍茫的祁连山遥相辉映。近年来,张掖市加大祁连山与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治理力度,取得阶段性成效。本报记者齐兴福
    本报记者齐兴福
    巍巍祁连,横亘千里,潺潺弱水,滋润沃野......坐落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张掖市,因山水而灵秀。事实上,这“一山一水”不仅是河西走廊的“母亲山”“生命线”,更是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
    张掖市历来高度重视祁连山与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等因素,祁连山与黑河的生态问题日趋严峻。对此,张掖市近年来积极采取措施,全面实施整改,两个保护区的生态问题整治整改取得阶段性成效。
    为全面提升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近日张掖市出台《“四退两转四增强”自然保护区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拟通过三年时间,切实加强对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治理,实现生态有效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三年治理 实现生态有效保护
    张掖市《“四退两转四增强”自然保护区治理提升行动》计划分三年进行——
    2017年: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治理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果;全面完成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治理整改任务,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山水林田湖”项目,提升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通过厘清界限、修编规划、启动地方立法等措施,解决保护区历史遗留问题。
    2018年:严格落实《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增强刚性约束,制定发布出台《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通过争取项目、加大投入、落实补偿、创新机制、加强宣传等有效措施,建立健全政策依据充分、规划科学合理、开发建设有序、管理制度规范、审查监管到位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长效机制。
    2019年:通过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严格管护、全面建设,恢复并增强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全市培育形成以旅游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和畜牧业以及生态工业为主体的优势主导产业,减少对矿山、草原、湿地等自然环境的依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采取“四退”措施 加快修复保护区生态
    实施退耕还林。用足用活关于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政策,优先安排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状况脆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退耕还林。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草合理配置,大力营造混交林,增强祁连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严肃查处乱征乱占退耕还林地、擅自复耕等行为,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实施退牧还草。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沙化草原治理、草畜平衡、人工草地建设、科学饲养、畜种改良以及禁牧、休牧、轮牧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快草原植被恢复,实现草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计划地实施“出山进城”生态移民工程。推行草原承包责任制,严格按照减畜方案,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通过舍饲养殖、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原改良等措施增加饲草供给能力。对于退化性草原实施抢救性保护,防止人为生态破坏。
    实施退矿还绿。按照监管规范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查处整改一批、依法打击一批的原则,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矿业权坚决予以关闭,试验区到期矿业权不再进行延续。开展资源整合,鼓励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效益。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切实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
    实施退建还湿(地)。全面梳理核查和清理整治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工矿用地违规挖沙取土行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所有采砂场,依法拆除保护区内非法建筑。全面核查保护区内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及其他人工设施的审批情况,分类、依规、依法整治。修编规划调整功能区划,研究制订并落实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搬迁方案。
    坚持“两个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祁连山与黑河是张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区,长期以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资源开发模式,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彻底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资源开发模式。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首先要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未来三年,张掖市将加快推进保护区群众生产方式转型、生活方式转变,倡导现代文明、低碳、环保生活理念,摒弃陈规陋习,切实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其次要转变生产生活行为,减少生产活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今后三年,张掖市将大力扶持祁连山沿山群众发展舍饲圈养、文化旅游、玉石文化等特色产业,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步伐。通过产业转移、置换身份、扶持就业、集中定居等途径,统筹推进农牧民生产方式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变,切实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建设生态补偿试验示范区和张掖走廊生态带、黑河大林带,坚决遏制人为活动对湿地资源的破坏、污染和不合理开发。
    另外,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张掖市将以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为导向,以“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为基本模式,发展节水设施农业和观光型、体验型等功能型农业,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完善“2+4”工业园区支撑体系和“一特两新”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做强风光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做优矿产化工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旅游与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富民强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转变资源开发方式,首先要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持续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对自然保护区外的探矿权,切实加强政府的指导、督促、支持和帮助作用,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控重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优化开发利用结构,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其次要延长链条,循环利用。由一次性开发自然资源向循环开发利用转变,由生产销售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产品转变,由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向更加注重开发非资源型产业转变,实现产业多元化。强化水电企业主体和社会“两个责任”,保证河道下游生态用水。
    转变资源开发方式,还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资源利用层次和水平。加快科技成果向资源利用方面转化,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实现“四个增强” 提升生态环境比较优势
    祁连山与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的治理与提升,还需要从全民环保意识、政府监管能力、生态功能区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加强。
    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张掖市将利用多种媒介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育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树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意识,逐步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公众成为推进环保事业的积极力量,使重视生态、重视环保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增强政府的监管能力。坚持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省、市、县之间、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的适用法律政策依据不同、范围职责交叉或缺失、信息不对称、执纪执法合力不强等问题。坚持联合执纪执法的协调推进机制,对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和集中整治。争取国家和省里加大对保护区草原、森林、湿地的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稳定的财力补偿机制,保护区保护监管水平得到提升。
    增强生态功能区服务能力。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恢复草地服务功能;对祁连山、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严格管护范围界定,恢复并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增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对两个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施策,整治整顿,使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消除,草原、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