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一名乡村女子的文化苦旅

20.03.2015  12:58

  原标题:《乡路弯弯》:一名乡村女子的文化苦旅

   中国甘肃网3月20日讯  据中国张掖网报道 3月19日,临泽县文联为《乡路弯弯》举行了首发仪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姜明桂,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彩云,市文联副主席岳西平及部分市、县作协会员和认购单位负责人出席首发仪式。

  刘亚春1963年出生在定西县的一个小山村,1983年出嫁到暖泉村,与丈夫靠种地打工为生,含辛茹苦把两个儿子养育成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痴迷文学的刘亚春矢志不渝,坚持文学创作28年,有多篇散文、诗歌、随笔发表在《农家女》和《甘肃农民报》等刊物上,现为张掖市作协会员。

  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刘亚春的创作时间少之又少,创作道路更是充满了艰辛。在周围人看来,写书不适合农民,更不适合农村妇女,毕竟每天要在家庭和田地间两头操持,忙时要种地,闲时要打工,回到家里还要洗衣做饭,根本没有时间去写作。就连家里人也时常会对她有怨言:只有小学文化,没有许多作家文化水平高,哪能写出什么书来?

  然而,什么都阻挡不住刘亚春向文学殿堂进军的脚步。看书、写作,写作、看书......成为刘亚春孜孜不倦的追求,田野里的树,空中的鸟、蝴蝶,农家的鸡、羊等家禽家畜都是她创作的来源。每年夏秋交际的时候,本地许多农民群众会选择到新疆摘棉花,以增加收入,刘亚春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她都会带够笔、本子和蜡烛,却也常常因此被许多雇主以“不像个干活的人”为由拒之门外。

  被刘亚春的执着所感动,一同前去的工友常替她说情,央求雇主留下她。2008年,在酒泉一家工厂务工时,好心的老板不但同意她务工之余写作,还愿意为她的宿舍装上大瓦数的灯泡。感恩于老板的理解和信任,刘亚春在午休和夜晚时继续着自己的创作,心地善良的她怕开灯会影响工友的休息,仍然在角落里点起了蜡烛,书写着每天的心路历程。这段务工历程,也在她日后创作的诗歌中多次提起。

  在刘亚春心里,要感恩的不仅是认识和帮助自己的人,还有她脚下的这片土地。2013年,刘亚春所著的诗集《枣香》在张掖市范围内出版,艺术记录了近年来临泽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作品出版后,受到了当地文学界的广泛赞誉,更让刘亚春高兴的是,丈夫抱着她的书看,再也不干涉她写作了。

  儿时的刘亚春家庭突遭变故,年过六旬的爷爷靠行乞将她们姊妹四人抚养长大,又相继离世。写一本追忆爷爷奶奶的小说,一直是她的梦想。怀着深深的感恩与歉疚,从1997年开始,刘亚春以自传的形式记录爷爷奶奶在艰难岁月里抚育自己成长的生活经历,并为小说取名《乡路弯弯》。

  “爷爷奶奶没有了,但是他们那片空地还在;爷爷的羊群没有了,可是我的梦想还在。”乡村的夜寂静漫长,忙完家里家外的活儿,这名农村女子倚在炕头,靠着一支笔、一截蜡烛、一本《现代汉语辞典》和几个笔记本,一点点地向自己的梦想靠近。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梦想真的照进了现实。2014年,经过反复修改、删减,刘亚春文学作品集《乡路弯弯》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首期发行1000册,同时收集了近年来创作的数十首诗歌。

  刘亚春的创作过程及文学作品集《枣香》、《乡路弯弯》的出版,得到了相关部门、单位及许多好心人的支持,正如她在《乡路弯弯》后序中写道:

  “假如不来到丝绸古道的河西,假如不是临泽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培养,假如不是许许多多的领导和单位支持,假如不是朋友们无私的奉献和帮助,我绝对不会成为作家。也许,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假如,但对我来说,实属不易。”

  ……

  “我是一个非常非常渺小的人物,但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追求,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愿望。”

  “为了感谢临泽这片热土对我的厚爱,我对自己定了几个小小的愿望,现在正一个个实现:

  一、把两个孩子培养成高素质的农民;

  二、在我有生之年去北京看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三、一生写六本书,不一定出版,五本诗歌、一本小说;

  四、我死后,将全身能用的器官包括眼角膜无偿捐献社会,以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

  祝福刘亚春,愿她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

  (王晓霞 李存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