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0年先进人物事迹之三--张成宝

10.01.2019  12:01


  在榆中,在一望无垠的北山,有很多以山为家、以林为乐的造林人,他们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地为纸,青松为笔,汗水为墨,成就梦想再造一个兴隆山”“构筑南部绿色屏障,北部生态修复,川塬林果飘香,再造榆中秀美山川”等豪情壮语镌刻在自己的心上,他们一辈子匍匐在这片黄土地上,而张成宝就是这其中的一个造林人,他将40载的汗水洒在了榆中北山的沟沟壑壑。

  “挖坑种树、巡山护林是我人生的使命!

  张成宝出生于1951年,父亲在他2岁时遇难离世,后来母亲改嫁,是他的叔伯、娘舅和乡亲们将他拉扯长大,贫寒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刚毅不屈、不畏艰难的性格。

  “小时候的记忆里,这里除了光秃秃的山就是大风吹起的黄土。第一次看到大人栽树的时候,我7岁多,大人们用牲畜驮着松树、杏树、榆树等苗木,星夜兼程驮进我们人迹罕至的北山栽上,看着荒凉的黄土地上一颗树在风中摇摆,觉得很孤独,很难想像它能成活长大。”张成宝回忆道。

  1970年,张成宝19岁,被生产队推荐到贡井林场去植树,成了林场的一名合同工,从此开始了他的“种树”征途。他第一次真正在心理发出了“栽树真难”的无奈感叹,从此“栽活一棵树真不容易”成了他对生活最深的感悟。

  因为埋头苦干,认真踏实,1972年,进入林场2年的张成宝转正成为林场的正式工人,同年被选送到部队成了一名工程兵。张成宝说:“离开林场去部队,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两年多里亲手栽的树!” 

  1981年,部队希望张成宝能转成志愿兵,继续留在部队,但是张成宝想了想,毅然决然的选择复员回林场,宁愿做一个与黄土和干旱抗争的植树造林工人。他说:“如果说参军之前种树是工作使命的话,那么在陕西当兵看过绿树葱茏后,我觉得挖坑种树、巡山护林就是我人生的使命。

  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了“种草种树、治穷治富”的战略方针,这给了张成宝他们第二代造林人莫大的鼓舞。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张成宝沿着第一代造林人的足迹,一孔窑洞、两眼水窖,早上4点起床,吃上一碗洋芋面条,背上一壶水,带上三两个晒干的馒头,天未亮就上山,在山上一干就是一整天。

  上个世纪的榆中北山,极目望去,绵延千里全是蜿蜒曲回的黄山,有人称作“黄龙”,裸露的山塬尽是贫瘠荒凉。“荒山秃岭和尚头、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难度人外流”就是北山六七十年代的写照。20世纪90年代来到北山的外国友人看着这里的艰苦条件,摇着头说:“It's not suitable for human survival(这里人类不能生存)!” 

  张成宝是土生土长的榆中北山人,他听老人们说以前的榆中北山曾经有层叠的青山和茂密的森林,因此他坚信在北山一定会栽活树木,他不断给领导和技术人员提建议、谈自己多年来从事造林绿化的经验教训,技术人员结合张成宝提出的意见建议,创造性提炼出“五个一”的植树技术要决,总结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干旱地区的造林模式,使北山造林工程取得了飞跃性的进展。

  2017年6月,当国家林业局组织外国驻华使节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规划署、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组织等国际代表来榆中考察三北工程和荒漠化防治时,外国友人面对着78.15万亩的荒山变绿惊呆了:“Miracle, this is the legend、dream(奇迹,这就是传说、梦幻)!It's too great(太伟大了)!” 

  “我就喜欢种树种花,这几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植树的季节,山坡上大风肆掠,太阳直射,造林人或是小心翼翼将一棵棵树苗抱进挖好的坑里、扶正填土;或是用背篓背着一棵棵树苗谨慎地在陡峭的山地上前行,深怕抖落了一丝土球而影响苗木的成活率,远远望去,他们就像是一个个呵护新生儿的父母,又像是一个个正在亲吻着北部山区这块热土的精耕习作之人,成为大山里独特的风景。

  中午休息吃饭的时候,张成宝对同事说:“树苗今天下午一定要拉进来,不然明天就没活干了!今年雨水特别好,种的树肯定全部都能活!”他信心满满的说。

  和张成宝在一起,听到最多的词除了“树坑”“树苗”还有就是“修路”,修路却也是为了更好的种树,他经常在道路两旁种上八瓣梅、菊花等花草。他说从住处去造林点有时候步行一个来回就是3个多小时,看着路边的鲜花,望着逐渐长大的树木,感觉神清气爽,脚下的路也变短了。

  当问起除了挖坑种树、修路护林,别的时间都干什么时,张成宝低下头说:“想家,想孩子,和家人打个电话听听他们的声音;然后就是想种树技术,想下一步造林工作,和领导汇报造林想法,和同事沟通造林上的事!”当问起他的爱好时,他呵呵笑了,像是自言自语:“我没啥爱好,我就喜欢种树种花,这几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造林是我的工作,种树种花就算我的爱好吧!” 

  在同事梁占民的眼里,张成宝是一个好党员,一个好同事。“我从92年就和他一起造林,最佩服他的精神,任劳任怨,忠心耿耿,做人做事都特别执着。退休了还像以前一样,为了护好林,只有3个除夕夜他不在山上,赶上造林的季节,他两个月不回家是常事,光这两点我们没人能做到!

  6年前张成宝就退休了,但是他不甘心,他说“还有好多地方没有栽上树呢”,所以申请回来继续造林。仅他退休后这几年参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建设,在贡井林场及周边的贡井镇、清水驿乡、中连川乡、夏官营镇完成9.4万亩绿化工程,种植以侧柏、山杏、柠条等为主的各类苗木329.92万株,榆中县的森林覆盖率从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初期的6.89%上升到15.27%。

  今天蹲守的郝家营造林点,已是他退休后转战的第四个造林点。2016年,他与其他4名林场职工,依托国营林场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以当地农民为主体的造林队伍近200人,集中连片,以整流域、整山系规模化治理,两年来完成造林面积32000亩,植树112万株,点播柠条籽种7500公斤。 2017年国家三北局检查考核评出了97分,排名全国第七、甘肃省第二。2017年12月18日甘肃日报以《陇上塞罕坝》为题对这里进行了全方位报道。2018年4月他所在的郝家营造林点荣获甘肃省“劳动先锋号”称号,张成宝本人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给每一个山都栽上树,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给这条‘黄龙’披上绿锦缎!

  “人生长河中,他只做了一件事情:植树护林!”和张成宝一样深深热爱着造林事业,也是十多年里带领张成宝他们造林的负责人李学荣这样评价张成宝,他说:“老张性子拗,只要家里没啥大事,不管春节还是放假,他肯定就在山上值班帮忙,我们都佩服他,他对造林的执着,对家乡变美的信念让我们感动,也给我们年轻一代的造林人信心!

  张艳斌是张成宝唯一的女儿,在女儿的眼中,父亲一辈子不容易,吃了很多苦,是一个勤快憨厚的人。“父亲陪伴我很少,小时候埋怨过父亲,现在我理解父亲,他是真爱种树造林,在他心里,山绿树高应该和我健康成长一样都是他的心愿!”让张艳斌无比开心的是,父亲退休5年后的春节,父亲陪在她身边二十多天,这是她记忆中父亲和她呆的最长的时间。 

  2017年春节,在嘉峪关工作的女儿张艳斌回不到榆中过年,所以央求了好久把父亲接到了嘉峪关。“呆了几天,他一听山上开始准备造林事宜了,他就催着我买车票,但是春运车票难买,我也是各种找借口拖延,就想着都退休了,应该好好休息了。二十多天过去了,他的着急让我心疼,只好买了车票将他送了回来。”当说起拖延不买车票时,张艳斌的脸上露出一丝内疚,但更多的是二十多天陪伴的幸福。

  眼前的一株株树和一草一木就是张成宝的“孩子”、“亲人”和“朋友”,他希望能拥有更多的“孩子”、“亲人”和“朋友”。“现在,上岁数了,干不动了,今年一天才挖了200个树窝,前几年一天还能挖300多个呢。”张成宝悠悠的说。

  张成宝有点寡言,除了说起他栽的树、他看的林、他爬的山如数家珍外,别的事都是一两句话,却又全都和造林有关。

  “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给每一个山都栽上树!”“我的偶像是杨善洲、焦裕禄,我造林的条件比他们好,我不苦!”“最难过的事就是83年的时候看着600多株十年生的金叶榆因为干旱遭遇病虫害死亡,除了眼泪直淌心口生疼别无他法!”“只要能走动,我想我应该就在山上造林,走不动了就只能在梦里游山!”“最开心的事就是雨水多,栽的树都能成活,长大成林!”“我最大的梦想就是给这条‘黄龙’披上绿锦缎!”(省三北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