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洮通水 梦圆陇中
一位群众走过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阳阴峡渡槽。引洮工程的通水,为靠天吃饭的陇中干旱地区带来10多万亩的灌溉面积。本报记者陈发明摄
“洮河水来了!”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的定西人再也没有像往年一样喊渴。2014年12月28日,在历时8年的艰苦施工后,甘肃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宣告建成并全线试运行通水。工程干了8年,定西人等这一天却等了50年!
“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年降水量不到4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了1500毫米!“一碗水,用三遍。又洗菜,又洗脸。当年的大旱你没见,牛在哭,羊在叫,麻雀没水飞不高……”安定区内官营镇李炳章老人的一段快板书,道出了定西人的无奈和辛酸。
有多缺水,定西人就有多盼水!上世纪50年代,甘肃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区的设想。1958年夏天,第一次引洮工程开工,陇中地区的十多万民工一起背着铺盖卷上了引洮工地,挖土靠镢头,背土靠背斗,钢钎铁锤凿,洋镐铁锨挖,在崇山峻岭间刨着“引洮梦”。遗憾的是,因技术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限制,项目被迫于1961年停工。
“工程停了,想喝洮河水的愿望还在。”77岁的定西陇曲艺人刘福是当年引洮工地上的“青年突击手”,他亲手写就的自传里,记载着甘肃中部干旱地区人民对引洮的期盼。
2006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引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当年11月开工建设。根据规划,引洮工程分两期建设,总引水量5.5亿立方米,涉及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天水5个市1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建成后425万城乡群众将从中受益,占甘肃总人口的近六分之一。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专程来到引洮工程工地实地考察,他在现场嘱托,“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总书记的嘱托,老百姓的期盼,让一线奋战的引洮人干劲十足。2014年12月28日,百万陇中人民魂牵梦绕的洮河水如约而至。寒风里,白发苍苍的“老引洮”们含泪相迎,李炳章带着他的夕阳红演出队来到引洮分水闸前又唱又跳;沿线村庄的村民自发放鞭炮庆祝,有的步行10多里地到邻村交界处迎水;张如珍老汉将自家水龙头上接到的第一碗水一饮而下,“水通到哪个村子,哪个村子的鞭炮就响个不停。”
“这口水,我们盼了几十年”
“陇上长龙潜地行,千家万户龙头伸。扭头开口喷琼浆,充殷厨室沁民心。”通渭县华川村,80岁的老人徐进贤提起毛笔,写下这么一首诗,“这口水,我们盼了几十年!”
作为县里第一户吃上自来水的农民,徐进贤一口气创作出四首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家门前的牛谷河逐渐干涸,为了饮水,徐进贤一家先后开凿了五口水井。在最干旱的年份,不得不到数公里以外的山沟去挑水,来回耗费在路上的时间长达一两个钟头。从小在农村长大、长期在乡镇工作过的临洮县委书记石琳对定西人民用水困难的记忆尤为深刻,“在定西很多乡镇,帮助群众修水窖曾经是乡镇干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引洮一期工程的通水,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临洮人民饮水的水源、水质问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水是最重要的一项。”在石琳看来,引洮的作用不仅仅是解决吃水,“除了增加灌溉面积外,通水后的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力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拉水上,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在缺水更严重的通渭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资源量的1/7,全国的1/10,全县77%的人群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2010年、2014年全县发生两次大范围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县城5.6万人的生活用水不得不从50公里外的乡镇拉。通渭县引洮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君说,2014年缺水时,县上全年仅花在运水上的费用就超过了600万元。
通渭县马营镇油坊村村民张淑芬娘家在渭源县三元村,爷爷当年上过老引洮工程工地,老人是在带着“啥时候能喝上洮河水”的遗憾去世的。今年4月初,期盼多年的洮河水终于到村了,喝到甘甜的洮河水当晚,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张淑芬立即打电话给老家的父亲报喜,“政府真的把洮河水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