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洮工程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耕地浇水再不靠天了
原标题:洮河水来了耕地浇水再不靠天了
体验引洮工程带给老百姓的实惠,记者走进会宁县头寨镇牛合村
村民在洮河水流淌的水渠边劳作 李杨 摄
耕地变水田
中国甘肃网5月11日讯 据商报报道 (记者 李杨) 5月8日,参加引洮工程采访的记者从定西市出来,沿着定西市安定区的-口至葛家岔镇北坪村一路向北,一直行走在一条蜿蜒崎岖的土路上,差不多75公里的路程,因为修路的缘故,从早8时到11时一直行进在路上。当大家快失去耐心时,带队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再过几分钟就到会宁县头寨子镇牛合村了。
两三分钟还是四五分钟,我们的车队转过一个山坡后,一大片阡陌交错的田地中苹果树随风摇摆着,映入记者眼帘。而在前方不远处新修的水渠中,洮河水正一路向东流淌着。这里是干旱缺水的会宁县吗?采访团的记者们顿时也都兴奋起来:“以前村民家中饮上洮河水,都是小场面。看看这里,大场面呀!”一位年轻记者说……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们疑惑了。洮河水是引来了,但牛合村的村民们缘何都种植一样的果树呢?原来,有了水之后的210户牛合村村民们,开始转变观念,通过流转的方式,将自己的耕地进行了流转。“洮河水到了头寨子镇牛合村之后,这里的210户村民将自家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就形成了这里2500亩土地的苹果园区。”土生土长的会宁郭城人张玉珊是这片流转土地的经营者,对于土地的干旱他记忆犹新,但洮河水来了之后,在会宁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张玉珊将原本靠天吃饭的210户牛合村村民,转变成了高收入的果园种植技术员。“由于头寨镇牛合村是洮河灌区标准化农田改造建设区,现在农田改造全面竣工,引洮工程全线贯通,水量足、水质好,解决了果园灌溉问题。”
“以前当地村民种地存在收支倒挂的情况,如一亩地收小麦500斤,一斤小麦可以出售1.2元左右,500斤下来就是个600元,这还不算人工、花费等,一家有10亩地才是个6000元左右。而我现在给前来打工村民们的工资,每天都在人均80元以上,按最低的80元来计算,一个月下来就是2400元,还有每亩地每年600元的流转费,村上耕地最多的农户有15亩地,这样一年下来就是9000元,还不算在我这里打工的收入。”张玉珊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就在大家结束采访时,一位留着长白胡子的老人走了过来。老人穿着新做的中山装,一顶黑色圆顶礼帽再加上圆底茶色石头镜,显得极为精神。仔细一问,原来老人名叫牛应笃,已经85岁了。这位老人从家中拄着拐杖走了一公里多路的理由,是因为自家流转出去的几亩地今天该要浇灌了。“我得出来看看,我就是想看着自家耕地浇水,再不靠老天爷了!”
据了解,会宁县年均降水量只有31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干旱缺水成为制约会宁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因素。而引洮供水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每年供水规模将达2305.6万方,工程受益区包括会宁北部的新庄塬、汉岔、头寨、郭城、河畔、白草塬、土门岘、新塬、刘寨、土高、草滩等11个乡镇,受益人口25万人,发展灌溉面积1.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