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工程:焕发青春服务新区

11.10.2014  11:20

   9月15日,引大入秦兰州新区供水调度中心顺利封顶。这不仅意味着明年秋季,引大入秦工程将实现1265公里的渠道自动化管理,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得以靠前指挥、就近管理、就近服务,更好地支持和保障兰州新区开发建设。

  对于20岁的引大入秦工程来说,这无疑是送给自己的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20年前的10月10日,当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全线通水时,又有多少人能预见到,这个被誉为“西北都江堰”和“中外罕见人工地下长河”的大型水利工程,有朝一日会从农民的“救命水”,延伸为当前的综合供水格局,给丝绸之路新明珠的兰州新区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命脉?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国庆”前夕,记者走进引大入秦工程,通过了解这一工程展现出的新气象,触摸风生水起的改革大潮,带给我们心潮澎湃的巨大跨越……

  没有引大入秦工程,就没有兰州新区

  初秋时节,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汩汩大通河水从百里之外涌来,沿着一条条水渠,汇入秦王川大地,哺育着这座新生的城市。“如果说兰州新区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引大入秦工程引来的源源清流则是母亲的乳汁。”有人用诗一般的语言形象地说。

  是啊,说到兰州新区,怎么能不提到举世瞩目的“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是将黄河支流——发源于青海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入兰州市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水利骨干工程,也是新中国水利史上规模最大的跨双流域自流引水工程。

  兰州以北60多公里的秦王川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常年旱魔肆虐,水贵如油。

  为了实现秦王川人民祖祖辈辈的渴望与梦想,1976年的寒冬,引大入秦工程开工的隆隆炮声从甘青交界的天祝县天堂寺响起。

  天当房、地当床,成千上万名建设者靠铁锹镐头挖洞,用车拉肩挑运土,一把干粮一口水地苦干。

  然而,囿于资金、设备和技术等原因,引大入秦工程曾两次上马,又两次下马。

  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让引大入秦工程获得了新生。1987年,省委省政府引进世行贷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施工机械,以“骑虎不下,背水一战”的勇气再次上马引大入秦工程。

  1994年10月,引大入秦总干渠全线通水。它不只以其浩大艰巨创造了中国引水史上的奇迹,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意义上,开创了甘肃水利建设史上的新纪元。

  “天堂之水”,滋润了曾经旱魔肆虐的秦王川,为解决灌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但是,引大入秦工程当初主要按照灌溉农业用水设计,没有调蓄设施,每年只能季节性供水,夏季有长达50天的断水维修期,冬季无法供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程效益难以发挥,通水之后的10余年间,年实际引水量不到工程设计供水能力的三分之一。

  如何“盘活”这一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近年来,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突破了单一的农业用水模式及季节性供水方式,通过调整提升工程功能,形成了农业、工业、生态、城乡生活等多元化供水新格局,供水范围延伸覆盖永登、皋兰、景泰、白银等城乡生产生活用水。

  一系列的转型调整,让引大入秦工程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可靠稳定的水资源基础。

  可以说,有了引大入秦工程,兰州新区开发水到渠成。

  在转型升级中,引大入秦工程为兰州新区提供有力水资源保障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

  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在秦王川孕育出世。

  引大入秦工程,从此迈出了历史性的转型跨越步伐。

  兰州新区既无自产地表水,也没过境水。人们不禁会问,作为外流域的调水工程,引大入秦工程能调来那么多的水,够工业企业云集的兰州新区用吗?

  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李均告诉记者,实际上,新区建设反而将最大程度盘活引大入秦工程的价值,给引大入秦工程带来了转型升级千载难逢的机遇。引大入秦工程设计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目前还有2.4亿立方米水尚未利用。

  同时,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还积极协调,今年6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经过实地调研考察,下发了《关于加强大通河水量调度工作意见》,初步建立了甘青两省大通河水量调度长效管理机制。

  “引大人正着力实现思维理念、管理方式、工作重点、服务对象‘四个转变’,尽全力保障兰州新区的用水需求。”李均说。

  转变,势在必行。但转变,又何其之难!近年来,为了给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从解决战略性、根本性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改革发展的举措,使工程建设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近年来,为了季节性缺水的问题,引大入秦工程加快了为兰州新区供水的调蓄水库建设。目前,引大人已在兰州新区先后建起了尖山庙、山字墩、石门沟水库。3座呈品字型“三足鼎立”的水库,年调蓄能力达到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西湖的水容量。

  改革为梦想而披荆斩棘。着眼于兰州新区的中长期供水,引大人未雨绸缪,努力为兰州新区再建一座调蓄水库。

  在引大人的积极努力下,投资12亿元、库容3700万立方米的高窑水库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2014年8月7日,《高窑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设计报告》已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通过。眼下,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经过20年输水运行,引大入秦工程部分隧洞、渠道已出现严重破损,输水效率已受到影响。

  何以破解这道难题?唯有改革。在省政府的关心下,去年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想方设法,积极协调,通过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筹资2.75亿元,突破项目建设资金匮乏的瓶颈。

  2013年9月,省政府当年开工建设的20个重点项目之一——兰州新区供水项目引大渠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将解决49.3公里的渠道问题,工期27个月。目前,工程正在有力有序推进。

  长期以来,引大入秦工程非农供水一直执行协议水价,价格严重低于成本。

  如何推进非农供水市场化,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去年,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破解难题,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区别用途、逐步调整”的原则,通过物价部门建立了新的供水价格机制,使非农供水价格平均上调42%,为引大入秦工程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引大入秦工程渠道靠人工巡护、信息用电话传输。兰州新区供水调度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供水调度的信息化、自动化,大大提高引大入秦工程的调度管理水平和水资源科学配置能力,为保障新区供水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分布于秦王川的1000多座废弃的砂坑,如今也被改造成了灌溉农田的蓄水塘,发展养殖业、旅游业的大小湖泊、湿地公园,形成了点缀新区的生态景观。

  改革仍在继续,发展永不止步。夜幕降临,站在兰州新区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前,梦幻般的音乐喷泉,映衬着湖的壮观、水的绚丽。才满20岁的引大入秦工程,以无比的青春活力将“天堂之水”引将而来,在中国最干旱的内地——兰州新区,建起一座“生态绿城”和“多湖水城”……(记者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