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梧桐引凤来 兰州城关区创新方式聚人才

29.05.2014  16:24

初夏时节,走进兰州文化创意园,映入眼帘的是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斑驳的地面和简洁明快的装饰立面,浓浓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在这里,正在进行微电影剪辑的王姓摄影师告诉记者,兰州市城关区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宽松的创业环境和周到贴心的服务为他们进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把人才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努力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强劲的活力。

创新方式聚人才

城关渴求人才!这种渴求并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化作了区委、区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化作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行动。城关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的实施意见》、《城关区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城关区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城关区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

加大人才工作资金保障。区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作为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列支财政收入的1%用于科技专项经费,扶持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引进的各类人才,协调民政、人社、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在住房医疗、子女上学就业、养老等方面给予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去年11月29日,在天庆实验中学举办了“城关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大型招聘会,现场引进“211”、“985”等高校毕业生51名(其中,研究生学历42人、大学学历9人)。

加强对教育部直属师范类院校甘肃籍免费师范生选聘。去年12月,组成人才招聘团,赴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公开选聘中小学教师48名。

不拘一格降人才”。城关区在人才引进中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理念,鼓励各试点单位通过临时聘用、兼职、学术交流等方式,吸引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高校毕业生来城关创业工作。城关区充分发挥辖区科技资源优势,在组建的“科技合作顾问团”的基础上,建立了有200多名高校院所双高人才组成的“双高人才库”和10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特约专家库”,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联盟”,形成了“一团、二库、二联盟”的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平台。

搭建平台用人才

为了激发各类人才的干事创业活力,城关区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是否有利于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优化人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吸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带团队、带项目、带资金来发展的,经确认后给予5—2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对高层次人才创办的带项目孵化企业,3年内按其交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补助,为高新人才提供创业平台。

这些年,通过搭建创业扶持平台,城关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可以说圆了众多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梦,一批批成功企业家在梦想实现的时候被“制造”了出来。目前,已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80余家,涌现出了甘肃华峰管业、兰州全志电子等10个创新型科技企业和甘肃金盾化工总工程师曹新刚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人才激励是充分挖掘人才潜能,推进人才竞争的突破口。2013年,城关区在甘肃全省率先设立了县区级“科学技术奖”,对评选出的科技特殊贡献奖1人和科技进步奖24项予以表彰,共计颁发奖金62万元。加大对教育教学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奖励,每月分别给予名校长1000元、名师800元、班主任300元的奖励。特别是为区属学校部分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无房教职工,分配了350套经济适用房,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干事创业热情。

不断强化人才公共服务。城关区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为毕业生提供职业培训、创业项目推荐、小额担保贷款、职业介绍等免费服务。对科技中介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区级科技项目网上申报、入孵企业网上报表等功能。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稳定基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对临聘人员全部购买“五金”,并将工资的50%纳入财政预算,实现了同工同酬。

人才兴,事业兴;人才活,全局活。城关区将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打造人才高地,把城关打造成为甘肃省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高地,形成人才的排头兵效应,才能引领带动城关实现高水平发展。这个夏天,一幅人才争艳图即将在兰州市城关区展开。(通讯员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