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39万人报名高考28个省份启动“异地高考”

31.05.2014  18:57

    据新华社电记者30日从教育部获悉,今年高考报名人数939万人,较上年增加27万,增幅3%。

    在高考报名人数中,应届高中生、中职毕业生、农村户籍学生分别增加26万、11万、17万,复读生减少10万。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5.6万名学生将在居住地参考。

    教育部此前曾宣布,今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要在上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0%以上,从27.8万人增为超过30万。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为了拓宽农村生源的入学通道,各地普遍对招收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采取单列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的特殊招生政策。四川、甘肃等省针对省内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分别安排1000名省内重点高校招生计划定向招收农村学生。云南省面向省内贫困地区安排了300名招收农村学生的免费培养医学招生计划。

    据统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试点高校共安排约8500个招生名额单独招收农村学生,占这些学校今年招生总量的2%。北京大学在今年的自主招生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中学和农村户籍考生的倾斜,在初审、复试和确定资格考生等环节提高农村户籍考生入选比例,使自主招生资格考生中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清华大学对“自强计划”通过者高考录取给予最高降60分的优惠政策。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70所重点高校对入选的农村专项计划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给予录取。

    延伸阅读

    高考见义勇为加分,背离道德初衷?

    2014年是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幅度较大的一年,多个省份的学科奥赛类、科技竞赛类加分大幅“瘦身”。引人关注的是,高中阶段“见义勇为”仍是北京、山东、四川、浙江等多个省份的加分项,高的可以加20分投档。

    本意是匡扶社会新风,弘扬社会正气,但会不会成为未成年人“拼命”的诱因?本意是为道德加分,但结果会不会沦为寻租通道,变成“道德加分不道德”?

    1

    用利益促道德复苏该不该?

    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人都认为这样的美德值得大力弘扬,而至于该不该用高考加分的利益引导机制来促进道德建设,则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高考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指挥棒’,见义勇为加分对弘扬社会正气、匡扶社会新风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山东省枣庄市十五中副校长武杰认为,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滑坡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担忧的问题,充分利用社会关注度高的方式引导中学生提升道德水平,值得肯定。

    而在另一些人看来,用升学利益促进道德建设,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见义勇为”属于道德行为,它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不考虑得失、不考虑后果,纯粹出于帮助他人的目的。用加分政策来引导中学生见义勇为,本质上是在用升学利益诱导学生,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再是见“”勇为,而是见“”勇为。

    王忠武认为,见义勇为固然可以弘扬社会正气,但作为高考加分的手段就偏离了它原有的意义。利益驱动短期内或许会促进道德的复苏,但从长期看,这反而会使发自内心的正义感越来越稀薄。

    2

    加分引导孩子冒险妥不妥?

    见义勇为行为列入加分项,会不会成为鼓励未成年人冒险的诱因?

    郑州市民张广博说,高考具有高利害性,加10分、20分投档对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不否认见义勇为行为具有的正能量,也的确应该发扬光大,但不应用加分政策引导中学生去见义勇为。中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况且本身没有多少自我保护能力和专业避险经验,在很多时候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引导他们见义勇为无异于让孩子去冒险。

    网民“晴空蓝兮”说:这是“拼爹”不成,改“拼命”的节奏啊!

    “如果未成年人遇见失火、歹徒抢劫等突发事件,我们应该教育他们,第一选择应该是保护好自己,而不是盲目的‘勇为’。”张广博说。

    “对中学生见义勇为,我们的原则是不引导、不动员,但如果他们真做了呢?”孟庆丰说,“已经做了就不能白做,社会应该给予精神和实际利益上的奖励。所以此项政策更多的是事后褒奖,而不是事先鼓励。

    山东省教育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加分投档并不等于保证录取,即便是考生获得了加分投档的机会,也并不意味着就能被大学录取,最终还要经过高校的综合衡量。

    3

    整体“瘦身”此项仍肥会否制造不公平? 

    高考加分政策近年来饱受诟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行过程中的种种乱象。2014年多省份加分项大幅“瘦身”,但仍有三分之一的省份仍保留了见义勇为加分政策,这项政策在执行中能不能保证公平?“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围绕高考加分的造假行为,可以说每一项加分政策都有寻租的空间,这也是社会舆论反对加分政策的原因。”河南省一名学生家长说,面对这样的加分政策,不免会有一些人打歪主意,比如自导自演一个“见义勇为”,甚至不排除一些部门利用职权开假证明的可能。“毕竟,这些年我们见过了太多的造假行为!

    还有学生家长认为,如果对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运作过程不透明、不公开,加分政策就可能被异化,沦为某些权钱交易的腐败通道,从而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损害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