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开采屡禁不绝祁连山陷生态“黑洞”

07.09.2015  11:34

    新华社北京9月6日新媒体专电 9月7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载题为《违规开采屡禁不绝祁连山陷生态“黑洞”》的报道。报道指出,记者近期深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采访时发现,无休止探矿采矿、“掠夺性”放牧、旅游开发项目未批先建、小水电项目陆续上马等行为,让脆弱的祁连山生态不堪重负,一些局部破坏已不可逆转,背后暗藏巨大生态“黑洞”。

    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祁连山主峰冷龙岭北侧的矿产开发区域属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而这片区域因矿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非常严重。但一些干部认为,当地为了发展,仍对开矿采取观望态度。个别企业还安装了监控设备和太阳能路灯,完善了基础设施,可见仍有大规模开采的势头。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张廷军介绍,矿产开发对祁连山生态的破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开矿破坏的不仅仅是矿井周边,地下冻土层受到影响后产生的地表地质灾害,将会使地表大面积干旱化,不可逆转。二是开矿产生的灰尘还会降低雪和冰的反射率,反射率下降后紫外线被雪层和冰川吸收,加速消融。三是矿产资源在保护区的开发破坏生物多样性,打破原有生物链。

    记者在祁连山深处采访时发现,农牧矛盾、林牧矛盾突出,垦荒种地、“掠夺性”放牧问题一直屡禁不止,进入恶性循环。在肃南县,记者看到草原明显退化,部分地面裸露。超载放牧的情况对于草地的破坏非常直接。张廷军介绍,缺少了草皮的遮阴,仅几十公分的腐质层蒸发量急剧增加,下方的冻土层将会退化。

    农牧业生产对祁连山生态的破坏有着多样的历史背景。一类是国企性质的山丹马场,由军队转至地方后,目前隶属中农发集团。为提高收入,“掠夺性”放牧的情况普遍。另一类是世代生活在此的牧民,由于国家草原奖补政策倾向草地毁坏严重的地块,所以过度放牧地区反倒成为政策资金重点扶持的对象。

    祁连山的雪山冰川、高山草地生态非常脆弱,然而,一些地方仍然在盲目扩大新建旅游设施和小水电项目。对此,一些长期研究祁连山生态的专家和管护部门的干部非常担忧。他们介绍,缺少了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水电站下游地下水位抬升,可能造成土地盐碱化。而旅游项目的开发不仅建设时带来破坏,更加剧了生态保护区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位于祁连山深处的七一冰川正在加速融化。专家表示,祁连山蕴含着河西走廊80%的水量,仅全球变暖的因素,就可以导致祁连山大多数的小型冰川在2050年前消融殆尽。而人类活动将加速冻土退化。届时,河西走廊及下游地区的500多万人口将失去水源补给。

    生态破坏难以逆转,地方发展处处受限。围绕一座祁连山,利益攸关方矛盾突出。部分专家和当地干部呼吁,祁连山生态治理不仅关乎局部环境,更牵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发挥,应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将“利益攸关方”转化为“命运共同体”。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提出要增强保护区生态红线意识,为地方政府GDP考核松绑,改进生态补偿机制,对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的地区应形成“大保护区”的治理模式。(完)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