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学校体育场地需要完善配套政策
省“两会”期间,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在《关于加强兰州市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提案》中建议,进一步扩大对现有各类体育设施的使用率,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同时,将体育场馆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基建投资计划和用地计划。
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在《提案》中指出,截至2014年初,兰州市共有体育场地4671个,其中室内场地167个,室外场地4504个;体育场地总用地面积5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6万平方米,场地面积393.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1.47平方米,人均占有建筑面积0.15平方米,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1.081平方米。2014年初的调查结果与2004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场地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但用地面积明显减少,人均体育场地用地面积缩减了22.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2004年的1.26平方米相比减少了0.18平方米,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的目标有相当距离。
据了解,在兰州市目前拥有的4671个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辖属100个,占总数量的2.0%,企事业单位辖属217个,占总数量的4%,社区、行政村等辖属1812个,占总数量的42%。而教育系统辖属2542个,占总数量的52%。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目前兰州市的各类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最应承担全民健身责任的体育系统却仅占总数量的2.0%,这种倒置现象确实是全市开展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缺陷。
体育系统本身拥有的体育场地比较少,这有很深的历史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各个层级的体育部门,都将竞技体育作为工作重点,在场馆、场地建设上也主要以满足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而兰州市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文化事业的投入长期不足,能够投入到全民健身项目中的资金就更加有限。虽然近几年,全民健身正逐渐成为地方体育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建设了一批像登山步道、沿河自行车绿道这样的群众体育设施,但在寸土寸金的市区范围内建设大量的健身场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盘活存量资源,让更多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可能是最便捷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案。
当然,开放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的建议并不是什么新闻,但目前看来,除兰州一中等少数单位外,大部分此类场地仍然没有对外开放。个中缘由大概也不难理解:一是体育器材的维护谁来买单?体育场馆、器材维护由学校自行负责,一旦向社会开放,设施损耗、管理投入大大增加,会加重学校经费负担,就算对外收费,收费标准如何确定同样是个难题。二是如果市民在锻炼中出了事故,责任谁来承担?三是社会人员进入校园,将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增加难度,影响校园安全。
一边是市民抱怨无处健身,另一边却是学校等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大量闲置。解决这中间的矛盾,相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这种作为当然不是简单的起草个文件,或向上级反映一下情况,而是实实在在地出台一个完整的配套政策,有关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的协调配合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开放补偿机制等都要有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当然,这已经超出了体育部门一家的能力范围,需要更多相关部门来共同协调解决。